A8:龙水湖总第359期 >2023-11-24编印

赓续“三线精神三线精神””传承红色血脉
——多地读者分享—多地读者分享《《红岩车魂赋红岩车魂赋》》读后感读后感((四)
刊发日期:2023-11-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扫码阅读
  《红岩车魂赋》原文

  扫码阅读   《红岩车魂赋》原文

  

八声甘州·红岩车魂

王进(重庆)
  忆好人好马上三线,重汽建山沟。任肩挑背扛,手工锻打,冬夏春秋。攻克技术难关,披星把工收。机器隆隆响,浃背汗流。
  工棚院飘炊烟,店铺百业兴,苦乐悠悠。愚公斩荆棘,红岩神炮牛。载导弹,运输坦克,背火箭,助力神舟。爬老山,燕步矫健,卫我金瓯。

文先前
(四川)
  刷惯了抖音,读惯了碎片化文字,人也变得慵懒闲散。今天,偶然读到布谷夫先生的《红岩车魂赋》,顿觉精神为之一振,仿佛暮霭沉沉的天地瞬间变得澄明爽朗,甚至艳阳高照。许久没有读过这样振奋人心的文章了!布谷夫原籍四川射洪,射洪历史上诞生过“文开一代风骨”的诗人陈子昂,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脍炙人口,跨越时空,杜甫曾评价陈子昂“贤陈子昂真乐深,何人识其壮气横?”《红岩车魂赋》笔力雄健壮气横,难道不是子昂诗风的延续?
  笔力纵横绘伟史。《红岩车魂赋》文字不长,却视角高远,囊括万千气象,浓缩辉煌历史。作品写了时局危难,写了国家举措,写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卓绝,写了开天辟地的热火朝天,也写了共创伟业的其乐融融,从零开始的卓越成就,车辆驰骋的壮观景象,乃至走向世界的美誉殊荣。时空跨度之大,涉人涉事之多,过程之曲折,要素之纷繁,到了令人难以兼顾的程度。但作者以参差错落、韵律和谐的文字,明快晓畅地叙述了川汽厂艰难的历程、璀璨的辉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笔力之深厚,可见一斑。
  气势浩荡振精神。“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大家心知肚明,如今这个时代,物质极度丰富,但精神不免缺失。我们看见多少人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我们看见多少人沉迷网络,游戏度日;我们看见多少人歌舞娱乐,无心正事……我们的精气神在哪里?我们的“魂”何在?而《红岩车魂赋》正是一个世纪拷问的答案。川汽人顾全大局的胸怀、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天比高的勇气、团结协作的情谊、创造历史的魄力、攻坚克难的智慧,不正是如今群狼环伺、压力空前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吗?人不可无“魂”,国不可无“魂”,壮盛的红岩车魂,正是我们扫荡萎靡
  沉沦世风,提振民族精神的一剂良方。
  这是一首激荡心灵的浩歌,堪称鸿文,予人震撼。如此佳作,值得反复品、时常读。

匡小鹏(重庆)
  得遇读此赋,实乃悦心目,踏“红岩精神”步,走红色血脉路。先迹当歌颂,意志赓续弘。真谓之英雄!祖国发号召,万人来报到,不畏环境糙,不畏苦与劳,城起在双桥,巴岳伴水抱,条件难达标,遂凭手来敲,但求自己造,国防才牢靠。风怒号,花木凋,凌霄挂,又何妨,心向党,不彷徨。
  阅读赋文,令人深思。全文虽非24K字字珠玑,却是无一字多余,谱写出的在群狼眈眈我泱泱华夏的时代背景下,创建川汽厂的先辈们始终对未来满怀希望,不畏重重困难而甘奉献、不服输的大无畏三线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一个异乡人更加了解川汽厂,更加了解今日的重汽城,深切领悟到前辈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极大增添了我在大足工作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栖居双桥的自豪感。
  精神是沼泽中的藤蔓,是洞穴里的光亮,是风浪旁的港湾,更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长存不灭、生生不息的根脉所系。通过先生饱含激情的文字,让我深深明白何为“红岩精神”“三线精神”。读者随布谷夫先生的笔锋回到那个人人吃苦却从不喊苦的年代。当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国首次引进法国技术,无数热血男女从天南海北奔来,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甘为祖国献青春,敢与艰苦恶奋战,川汽厂在巴岳山下破土动工,成功拉开我国重型军用越野车生产基地建设的序幕,“共和国独生子”开启了这一护国神器从无到有的新纪元。这一切离不开第一代“川汽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万事开头难,从“1”到成百上千有何惧哉?从“0”到“1”才是真正需要突破的关键所在。“0”到“1”的转换,计数表上轻轻的一转,便是川汽人交给祖国、人民最满意的答卷,也是一张令全世界为之喝彩的靓丽名片。
  《红岩车魂赋》不仅仅是辞藻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为大足、为双桥、为川汽人谱写的史诗级赞歌。先辈们刚烈的意志为我们现时代病态“躺平”式工作学习注入了一剂良药,打进了一针强心剂。览读此赋,遨游时空,深为三线建设者的精气神所感动、熏染,豁然开朗,得到启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不畏艰难真学实干,将正确理论付诸火热实践,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之根本。

郭梅(重庆)
  品读《红岩车魂赋》,“川汽厂故事”背后所蕴藏的深厚历史感扑面而来,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犹如重走了一遍川汽厂发展之路:中国第一辆军用重型越野车在这里降生;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红岩神炮”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红岩载重军卡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上闪亮登场;红岩汽车被指定为“神舟”5号返回舱运输专用车,被称为“神舟之舟”……红岩重型汽车以矫健之姿从巴岳山下驶向全球。
  赋文寥寥千余字,勾勒长长历史画卷:“好人好马上”毅然决然奔赴三线建设主战场的英雄群体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展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精神风貌,犹如浮雕镌刻在读者的心灵深处;“突破重型武器运输无‘中国造’”“同步建汽车研究所,异地建五个厂配套”用白描手法勾勒我国重型军用汽车基地的模样;“‘外乡人’已成红岩人”,烘托出川汽厂建设者扎根巴岳山下、薪火相传三线精神、打造红岩车靓丽名片……读者不难从这篇长赋中深切地品味出作者对这段历史饱含的激情,情感的律动随着作品的乐感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缓,引人入胜。
  “文字三两句,情深且义长”。根源于作者自身文学功底了得,有深厚文学滋养、丰富知识储备之人方能如此挥斥方遒、激扬文字。作者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善用“棚户炊烟飘袅,锅碗瓢盆交响”等小细节来丰富历史脉络,填补一般作品往往遗漏的彼时生活场景;“林中嬉戏百鸟惊飞,万年沉睡大地苏醒;樵夫村姑开眼界,鸡鸣犬吠声犹闻”等诗句,活色生香,美得让人心醉,既是写实,也是抒情,情景交融,以小博大,使较枯燥甚至冷冰冰的历史顿时显得有血有肉,使川汽厂、川汽人的形象显得更有艺术张力。

彭雪楼、张金悦、任海超(重庆·山西)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拜读布谷夫先生的《红岩车赋魂》,深刻感受到赋文中那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浓重深厚的赤子情怀、了然于心的“车魂”传承、跃然纸上的精神感悟。
  三线建设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作品的精彩描述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掩卷沉思,也使我们深受启发和鼓舞。在那个一穷二白、艰苦奋斗的时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川汽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三线建设队伍,成为三线建设的排头兵,挖山填沟,铺路搭桥,以辛勤的汗水和不懈努力建成了川汽厂。自此,他们在巴岳山下制造出一辆又一辆“栉风沐雨乘胜前进,大力神服务各军种”的红岩牌重型军用越野车,为解决我国“缺重少轻,有炮无车”的尴尬和被动局面作出重要贡献,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勾勒出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奋斗精神,铸就了屹立不倒的雄魂。他们为红岩汽车赋魂,为三线建设赋魂。可以说,三线建设史就是全国人民共命运同呼吸的大建设史的缩影,也是一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三线精神是“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着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爱国、敬业,并永远怀揣和敬仰。未来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坎坷与挑战,但这种精神将成为我们战胜困难的动力和信心所在。复兴中华梦在即,志士丹心莫敢息。
  红岩车,红岩魂,一辆辆充满川汽车人“燃情岁月,报国情浓”精神的红岩车,从保家卫国大显身手到服务建设大发神威,军民结合,军地两用,为祖国发展作出了长足贡献。红岩车魂,诞生于川汽厂建设者的奋斗里,成熟于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人民正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推动着祖国向前发展。向红岩车魂致敬,向勇于投身祖国建设的勇士致敬!向三线建设工程致敬,向艰苦岁月的中国建设史致敬!

李雪梅(重庆
  读罢《红岩车魂赋》的第一感受,就是叹服文字的优美和文笔的老到,一字一句将历史的画面重现在眼前,不禁让人内心一颤。其次便是被红岩车魂那种爱国情怀、奉献精
  神深深折服。活在新时代下,只知道一切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前
  人栽树,后人乘凉”,却从未细想过那个年代那些先辈还有更为重要的创造:先进文化、精神财富。
  红岩车魂里有人人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祖国一声号召,“我”定奔赴而来。“七十一条街”的误听误传,大家的不解释,更是添加了一种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热血和温馨。先辈们用青春创造出红岩汽车,用忠骨守护着祖国。红岩车魂里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建设者拖家带口从四面八方日夜奔赴来到偏远山乡,见识了条件的艰苦,感受了环境的恶劣,他们无一人退缩,一路坚持,孕育出中国第一辆军用越野重型汽车,结束了不能制造重型汽车的历史。这一路走来有多少艰难困苦,后来人难以想象;更难有人想象出第一辆军用载重越野车的驾驶室,居然是工人师傅们手工敲打出来的——曾被傲慢的外国人耻笑。这里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里驻留着川汽人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灵魂!
  为何称“红岩车魂”?乍看不解其意,仔细琢磨后总算搞明白:三线建设的功臣们放弃优越环境,告别温馨港湾,在异地他乡坚守半个多世纪,无怨无悔。生命线里长期伴随他们的是机油味、车漆味,是机床的轰鸣声、钢铁的撞击声,让军车的构架里富有他们的筋骨,线路中蕴含他们的热血,风驰电掣就是他们的精神头!真真切切地将“人车合体”做到了极致,完美地诠释了“红岩车魂”真正的含义。
  过往是建设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他们为祖国安定、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用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换来了我们一辈人的富裕生活,如今理应由我辈传承“红岩车魂”,讲好红岩车魂的故事,将红岩车魂的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灭失。“人车合体,铸成雄魂……红岩人归三线精神,合体的人车叫车魂……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也!”我敢肯定,布谷夫先生创作《红岩车魂赋》最终的目的,正是如此!

陈艾琳(重庆)
  细读先生的《红岩车魂赋》,如饮甘饴,荡气回肠,一次次沉浸在三线建设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那段艰辛曲折、奋斗拼搏的场景中。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改善我国生产力布局,增强国防实力,数百万热血澎湃、忠诚坚定的有识之士,听从党的号召,放弃舒适、安逸,长途跋涉,像星星一样播撒在祖国的西南、西北大地,或鲜为人知的崇山峻岭,或人烟稀少的自然村落,偏僻荒凉的不毛之地,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青春和才智,忍受着孤独,流淌着汗水,挥洒着热血,投身三线建设事业。他们只为着崇高理想信念而来:完成党和国家托付的使命。
  “共和国独生子”川汽厂的结晶——重型军卡,填补了我国的这项空白。为纪念以周总理为主要塑造者的红岩精神和周总理与川汽厂的特殊情缘,“共和国独生子”的宠儿被命名“红岩”牌汽车,亦符合人、与天、地相感应:“红”是鲜明的颜色,代表革命;“岩”是坚硬的高崖,代表坚韧的意志。红岩汽车的诞生,成就了一代车的辉煌,成就了一代人的理想。
  默默三线,千古丰碑。一个甲子的岁月洗礼,红岩重汽早已名扬天下,走出国门。当年“外乡人”已扎根成为红岩人。川汽厂、红岩车的横空出世,生动诠释了红岩人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敢于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和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三线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缅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传承、弘扬他们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不是漠然、忘却。“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正值奋斗年华的我们,更应该拒绝“躺平”,奋力接棒。
  少年强则国强。如今的川汽厂,浓缩了工业文化和时代记忆,也展现出半个世纪前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作为川汽人后辈、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实践前辈们的精神遗产,努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力量。

黄洋(重庆)
  感谢《新渝报》,有幸拜读到《红岩车魂赋》。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川汽人后代,透过作品更能感受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景象。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住时代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前辈们将希望的种子撒向川渝大地,绽放出一片片百花烂漫、红色基调的满园春色。
  三线建设者们建设了川汽厂,创造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涌现出许许多多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无私奉献、劳苦功高的先进典型。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为川汽厂的建设贡献了火红青春和毕生精力,传承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指引着当代青年团结奋进。
  作为青年共产党员,首先必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忠实继承、努力发扬三线建设前辈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和忠贞不渝的精神气质。然后要将三线精神融入血液,不断锤炼和优化作风,并从灵魂深处建起预防腐败的防火墙。特别是勇于履职担当。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三线精神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坚持和发扬好,真正把心思、精力用到工作上,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困难敢于迎上,面对危险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才能确保把路子走正,把本职干好,把人生过得充实而有价值、有意义,不断建功立业。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追逐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不懈努力,总会到达理想的彼岸。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从不怀疑这句话,因为只有经过奋斗,梦想才可能变成现实,否则就是空想、幻想;哪怕最终没有成功,也不要后悔。因为我们至少在风华正茂时努力过、奋斗过,不管结果是否圆满,但毕竟过程是美丽的。

肖梦婷(重庆)
  作为“00后”,我们生于和平年代,在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护佑下成长。那段艰苦奋斗、流血流汗的日子曾依托图像呈现过,布谷夫先生则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字里行间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当年挥洒青春、如今迟暮力衰的老人与薪火相传的时代青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双桥是中国重型汽车的摇篮,在此地出生、成长的我对川汽厂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职工小区依托工厂而建,从有记忆开始的每个夜晚都伴随着机器的运转声入睡,偶尔还听到钢铁碰撞声,并非喧闹的噪声,而是沉稳有力、迸发着活力与激情之声。我们读的小学、初中叫“子弟小学”“子弟中学”。以前不懂校名的含义,现在才明白,是前辈们在建厂时就为我们打造了庇护所。他们亲手制作、铺设学校的一砖一瓦,是为了子孙后代遮风挡雨、接受良好教育,寄予着他们对国家、小家的未来之浓稠希冀。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白手起家,肩挑背扛”,一步步坚定地向着同样的目标前行。他们是平凡的建设者,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但他们的辛勤付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段历史中又是那么闪耀,那么令人敬佩!我们作为这一代代建设者的成果受益者,品读他们如此不凡的人生,何其荣幸、何其感慨!吾辈青年,当与时偕行,继承几代人的精神,艰苦奋斗、勇敢坚毅,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砥砺前行,谱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红岩车魂,本质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是即使脚下荆棘密布也笃定前行的坚毅果敢,是攀登高山踏平沟壑的吃苦耐劳,是不畏艰难攻坚克难的真抓实干,是几代川汽人用青春和热血所奏的赞歌。纵使经历变迁,厂区内外的红砖墙布满藤蔓,运转多年的机器锈迹斑驳,曾经热闹的车间被肆意生长的草木遮盖,斗志昂扬的建设者们变成耄耋老人……即使往日的辉煌难以重现,但每一处场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有幸的是,我们通过《红岩车魂赋》回顾过去,正如赋中赞颂的“功泽后世兮,德润子
  孙兮,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也”!这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平凡是生命的常态,不凡是人生的追求。平凡的川汽人扎根在这片用汗水和热血浇灌的土壤上,用双手创造出中国制造的奇迹。“人车合体,铸成雄魂”,“红岩车魂”必定在这片曾经的热土上和在三线建设史、新中国发展史上永放光芒!

编后语>>
  自11月3日以来,《红岩车魂赋》(本报10月20日刊载,请扫描右方二维码阅读)反响文章已经连续刊登4期,来自全国各地、涵盖老中青三代和诸多行业的读者,以不同的视角含英咀华,给予深刻的解读和独到的品评。其实,刊登的32篇文章,只是本报在众多来稿中撷取的一部分;囿于版面,不得不有遗珠之憾,已发10多个省份读者的3万多字评论。本期特意选发的词作《八声甘州·红岩车魂》,既是对三线精神、重汽文化的一次高度凝炼,又为《红岩车魂赋》及其反响画龙点睛。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红岩车魂赋》引发的共鸣和反响,又一次说明:我们的红色资源,不仅能够“活”起来,还能够“火”起来。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理论内涵、实践指导的先进性、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教化功能,充分符合时代潮流,引领思想走向,从而赢得支持、认同。一篇《红岩车魂赋》,让更多人目睹、体会了红色文化的恒久价值。
  本报期望以《红岩车魂赋》及其反响为“燃点”,吸引更多的作家、诗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进来,助力先进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助力大足建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联结点。无论是不是重庆人,无论是否工作、生活在重庆,无论男女老少、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热忱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