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张亦筑 10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重庆市副市长张安疆和四川省副省长郑备介绍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紧扣“十周年”和“首届”两个关键词,设置5大板块、10场主要活动
张广军说,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于11月6日到7日在重庆举行。
据介绍,本届大会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支持单位。大会以“共建创新之路,同促合作发展”为主题,围绕政府间科技合作、科技人文交流、产业创新发展、科研范式变革、未来医学、开放科学及大数据等议题,设置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主题活动、圆桌会议及成果展示5大板块、10场主要活动。大会坚持弘扬团结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创新丝绸之路精神,将发布重要成果报告,启动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举措,发出开放合作、携手发展的共同心声。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本届大会将紧扣‘十周年’和‘首届’两个关键词。在活动安排和成果设计上突出‘新’和‘实’。”张广军表示。
一是系统总结十年合作成果。大会将首次发布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为主题的重要报告,首次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成果展包括80多项涉及诸多领域的合作案例,将生动展现创新丝绸之路建设取得的务实成效。
二是搭建高能级科技合作机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是首次举办,截至目前,有来自20多个共建国家的部长级嘉宾确认参会。大家将深入开展创新政策沟通交流,共同规划科技合作发展路径,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
三是注重取得务实效果。大会期间,各主办单位将共同启动新阶段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这些举措将紧密对接共建国家的发展和合作需求,充分体现中方与各共建国家开放合作、携手发展的共同心声和积极行动。
四是展现良好合作意愿和合作前景。截至目前,有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确认参加会议,参会代表范围广、人数多、层级高、意愿强。中方将充分展示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与合作的诚意,以科技繁荣发展造福各国人民的善意,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办成切实促进创新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的盛会。
成渝地区已同80余个国家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交流合作
“目前,我们正突出国际化、专业化,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科技交流大会筹备工作。”张安疆表示,目前,大会已邀请到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00余名重要外宾出席,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外院士、专家学者、国外知名高校校长近40名。同时,国内院士、高校校长、科研机构、重点企业代表等也将参会交流。
据悉,为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大会组委会精准制定了嘉宾“一对一”接待方案,精心做好各项工作,还面向高校招募了240名专业志愿者参与服务。
张安疆介绍,在科技部指导下,川渝两省市政府今年4月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确定了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科技交往中心、技术转移枢纽、协同创新平台、产创融合高地4大战略定位,并明确了相应的重点任务,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
在建立科技交往合作机制方面,已同80余个国家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了科技交流合作,与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签订科技创新战略谅解备忘录,建立起政府间、高校间、企业间的多层次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方面,连续举办“智博会”“西博会”,召开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一带一路”微无创医学创新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增进对外交流。承办科技部国际先进技术培训班20余期,40余个国家的近千名学员参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开展交流互访超7万人次。
在打造创新合作平台方面,已建立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9个、协同创新平台100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0余家知名高校在成渝地区设立研发机构,长安汽车、科伦药业等30余家川渝企业在海外建立创新研发机构。
在促进国际技术转移方面,支持成渝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奥地利、白俄罗斯等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技术转移合作,高质量打造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已设立国家技术转移机构30家。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这次大会的举办,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交流和创新合作,加快打造辐射西部、支撑全国、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张安疆说。
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5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川渝落地建设
成渝地区正在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此,郑备表示,近年来,四川省和重庆市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坚持“四个面向”,全面深化科技合作,主要从4个方面着力,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强化创新平台的共建共用。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高起点谋划创新体系,协同推进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5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川渝落地建设,有的已经产出了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天府、金凤等省级实验室挂牌运行,创新策源的功能不断增强。
强化科技攻关同频共振。突出原创性、引领性攻关,注重从源头上、基础上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我们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合力增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去年,川渝共研发首台套产品182个,3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强化创新主体协同共育。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先行先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大力培育高精尖特企业和“隐形冠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川渝已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2万家,呈现出科技创新体集群引领带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强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我们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协同创新,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9个、引才引智基地108个,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正不断在川渝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