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
今年10月是我国第14个敬老月,大足区各镇街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实行“10+2+1+N”区域供养模式、“四元互动”城乡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互联网+、布局家庭医生……在大足,越来越多的银发一族享受着“不离开乡土环境、不失去亲情陪伴、不改变生活方式”的养老服务,更是成为一种新的追求。
统计数据显示,大足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2年底,大足户籍人口约107.07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54万人,约占户籍人口的19.18%。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得到感情上的关爱和心灵上的充实。以“集中居住,抱团取暖”为核心,强调村民、社区居民间的相互帮扶,让低龄、身体好的老人发挥余热,服务和照料高龄或身体条件较差的老人,兼有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之所长的互助养老模式,契合了老年群体的期望,不仅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更是传递了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养老理念,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
近年来,大足区在互助养老模式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互联网+智慧养老”实践与创新探索》入选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多措并举 探索城乡互助养老服务模式》获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案例,大足区入选市政府落实“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激励名单。目前,互助模式正在大足区203个村推广应用;20.42万名老人受益于智慧民政系统;全区“中心带站”联合体运营率100%,镇街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签约率100%;8个社区食堂运营,每年6.6万名老年人免费体检……这些“医养互助”的创新实践,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幸福质感”。
但是还应该看到,目前大足在“互助养老”模式上还有一些短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效果不充分,人才队伍较薄弱,“互联网+养老”参与度不高。以“医养互助”滋养最美夕阳红,让更多的老人能优雅、诗意地生活,还需要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上下功夫。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和紧迫性的工作。加大扶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补齐养老服务人才短板,优化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逐步提高养老领域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将老年医学、康复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健康人员培训规划,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同时,还要提高老年人参与“互联网+养老”积极性。在丰富服务内容的同时,还要拓宽服务渠道,让老年人感受到新型养老模式的便捷与全面,吸引其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扩大老年文化供给,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文化演出。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养老制度和体系,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加大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养老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医养互助”养老模式提供坚实基础。
吃不愁、病不忧、孤不独、乐有伴,在大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安享“住在自家、活在社区”的幸福晚年。值此重阳佳节,我们不妨对未来展望——老
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仅能成为常态,更成就大足老年人们高质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