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华今年60岁,重阳节这天,她和整旬生日的同学们一起在老年大学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
2021年春天,王素华和好友一起来到老年大学,她报名参加了摄影、广场舞、柔力球等课程。她尤其喜欢柔力球,学习柔力球治好了困扰她多年的肩周炎,也让她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要练柔力球,我所有烦恼都没有了。”王素华高兴地说,“上老年大学是件‘洋气、时尚’的事哟!”
其实,每年重阳节,老年大学都会为年满60以上整旬的学员举办“生日会”。今年,包括王素华在内,170多名60以上整旬的学员欢庆一堂,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大足区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邢智勇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年人的观念转变,老年学员越发“年轻化”,170多名“寿星”中,60岁的就有近120名,“文化养老”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
面对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年教育的蓬勃兴起,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宗旨,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已成为老年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的课题。邢智勇介绍,切实满足学员需求,精心拟定教学计划是核心,也是关键。
作为为老年人再创幸福而办学的老年大学,如何针对经历、兴趣、需求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制定出“各得其所”“众口都调”的教学计划?
与时俱进!邢智勇介绍,大足区老年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专业设置的多元性、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统筹兼顾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师资源等办学条件和学员报名数预测,合理平衡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与潜在课程的权重,开设了时事政治、拳械、摄影、声乐、中国舞等30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供学员菜单式的选学,让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的有课可选,寻求保健养生延年益寿的有课可学,追求休闲娱乐广交益友的也有课可上,学有所成发挥余热的同样有平台可展示。
从1992年建校之初的6个专业,到如今的30个专业,不仅是数量的增加,专业设置也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邢智勇说,当今,教育活动不断变革、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学员结构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办学的深入,已不再是建校初期的以离退休干部为学员主体,老年群体的教育文化素养较之过去大大提高,他们对文化质量和生活品位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思想观念更加求新,兴趣爱好更加广泛。这就要求老年大学时时关注社会和老年群体的变化,做到适其所需,授其所宜,让老年人常学常新。
他举例,保健类专业从原来的卫生保健扩展到中医保健、西医保健、推拿按摩三个专业;书法专业,在举办初级专业班的基础上,向中级、高级、专业研究学会的方向迈进,为打造大器晚成的老年人才架设阶梯;从热度上,关注老年群体新需求,及时推出新专业,如数码后期、瑜伽、家庭育儿、英语等专业,满足他们对高科技知识、高品位生活的追求。
相反,如建校初期开设的家电维修、服装裁制等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和老年人生命特征的专业越来越受到冷遇,甚至被淘汰。
“我们的目标是让充满时代气息、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跨进校园,使新老学员都有目标追求,兴趣爱好更加广泛高雅。”邢智勇表示,切实满足学员需求,精心拟定教学计划,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保证办学目标的不断发展,提升规范化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