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记者张玮 去年,大足区老年大学接受了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全国老年大学游学养标准》课题研究的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如今,该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为参研单位,大足区老年大学又一次将为全市乃至全国贡献老年教育的“大足经验”。
1992年8月,大足的老年教育在国家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孕育诞生,开启了大足发展老年教育的序幕。6个专业、6门课程、87名注册学员,大足老年大学在艰难中起步;2018年底,集“老年大学、老干部党校、老年教育中心”三位一体,位于海棠新城的教学办公楼竣工投用,30个专业、64个教学班、常年学员4500余人;从租借的教室,到820平方米的北园路校区,再到7360平方米、坐拥818亩的两个公园的海棠新城校区……走过30年的大足老年教育,实现了从开创探索、普及规范、示范引领到迈向现代化的内涵发展。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积极作用的重要举措。为此,大足区老年大学成立了涵盖区老年大学、镇街老年学校、村(社区)老年教学点的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小组,建立两年召开一次理论研讨会制度,构建根据不同时期老年教育工作重点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机制。
多年来,大足区老年大学积极参加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五个十工程”·社区老年教育全覆盖》《一带一路与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老年大学校长课本》《十省(市)老年教育现代化研究工程》等课题研究。
“理念的创新、科研的驱动、成果的转化,为我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进了全区老年教育内涵发展,也为重庆市乃至全国提供了‘大足经验’。”大足区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邢智勇表示,“坚持理研兴校,成果指导实践”就是该校“六张名片”之一。
据介绍,除了理论研究,大足区老年大学“六张名片”还包括送文化“六走进”公益活动、“六个一”思想教育活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e链海棠”老年远程教育课程以及创作地方特色的“大足作品”。其中,送文化“六走进”公益活动、“六个一”思想教育活动以及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在该校扎根多年,并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大足区老年大学为满足新时代老年人学习需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学校公众号“e链海棠”栏目陆续推出开发的120余节微课,受到广大老年学员的认同和喜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官网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多位老师的微课程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转载,大足区先后荣获“首批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实验区”“首批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示范区”等。
大足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老年大学积极做好“地方特色”这篇文章,用大足石刻、龙水湖、海棠花、太空荷花等“大足元素”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大足作品”。如作家协会创作的《唐赤英传奇》《英雄国梁》《刘天成》等文学专著,艺术团创作的戏曲舞蹈《大足石刻赞》,国画学会创作的长卷国画作品《画说石刻之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