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记者毛双
最近几天,市民小李总是无故烦躁、焦虑,甚至出现嗜睡的情况。担心自己患上情绪病,于是她到医院看了心理医生。
“我从前两天开始,心情莫名地烦躁,即便晚上睡得很早,第二天还是睡不醒。”小李今年29岁,平时乐观开朗,没有情绪病史。经过诊断,医生说小李并无大碍,出现这些症状,很可能是“悲秋综合征”作祟。
究竟什么是悲秋综合征?如何缓解这种症状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大足区人民医院睡眠心身中心主治医师裴昌贞。
“悲秋综合征,就是在秋天因景色萧瑟而使人产生的凄凉、苦闷之感,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一组症候群。”裴昌贞说,进入秋天,日照减少、气温降低,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有些人会触景生情,引发心中凄凉的情绪,从而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
裴昌贞进一步补充道,因为季节变化带来的景象、日照、工作压力等,会导致人的激素水平变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大脑底部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在秋冬天会分泌过多的“褪黑素”。“褪黑素”能促进睡眠,但分泌过多容易使人精神萎靡不振、疲惫不堪、郁郁寡欢等。
“悲秋综合征很普遍,不必恐慌。”据调查发现,至少15%的人群会在秋天出现这样的情绪体验,其中,以老年人多见,但现在也在逐步地年轻化。
如何缓解季节性的悲伤情绪,裴昌贞建议多晒晒太阳,通过阳光的照射,让褪黑素的分泌减少,让情绪兴奋起来;同时,还可以多参加体育锻炼,使身心愉悦,以减少不良的情绪产生;此外,可以食用牛奶、鸡蛋等蛋白质,增强身体耐受力,也可以食用莲子、小麦、红枣等具有安神作用的食物来调节。
“最重要的是保持乐观心态,注意自身的心理调节,如何去宣泄、释放自己的情绪非常的重要。”裴昌贞说。
与此同时,裴昌贞提醒,如果通过以上方式都没办法恢复,并且有明显的失眠或嗜睡,情绪波动如精神消沉、思维迟钝、异常倦怠等影响自身正常生活的情绪病前兆,建议可以适当向心理医生求助,预防情绪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