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320期 >2023-09-22编印

渝中:精心设计修复方案珊瑚坝重现水清岸绿
刊发日期:2023-09-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生态治理后的珊瑚坝重现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 重庆日报记者左黎韵摄

生态治理后的珊瑚坝重现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 重庆日报记者左黎韵摄

  

□重庆日报记者左黎韵
  波光粼粼的长江边,草木葱茏,青黛含翠……“可沿江慢跑,也可闲看落日余晖,满眼绿意让人赏心悦目。”近日,渝中区长滨岸线黄沙溪段,家住附近的何桂元正坐在一棵黄葛树下休憩。天气晴好时,他总会约上好友来江边跑步锻炼,眺望长江两岸的滨江美景。
  全长8公里的渝中区长滨岸线(东储段至黄沙溪段)是两江四岸整体提升工程的一部分,于今年5月全线贯通。
  治理后的滨江岸线不仅成为周边居民的共享游憩带,还带动城市产业升级。

滨江“锈带”亟待修复
  作为重庆主城四大核心滨江路之一的长滨路,连接黄沙溪与朝天门两江交汇处,沿途湖广会馆、珊瑚公园、滨江公园等地标,承载着许多老重庆人的回忆。
  长滨路最早修建于重庆直辖之初,由旧城马路改造而来,与嘉滨路贯通,是渝中半岛的交通要道。然而,快速扩张的城市逐渐挤占水岸资源,这条融合了重庆繁华商埠历史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黄金岸线”,渐渐失去往日风采,成为滨江“锈带”。
  “以前长滨路上到处都是滩涂地,环境也不好。”60多岁的何桂元在渝中区土生土长,从他家老房子望去,正好是长滨路储奇门至南纪门段。紧邻滨江线的南纪门中药材市场曾是川渝地区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物流仓储基地、批发市场、汽车维修厂等,但经营户大多缺乏统一管理,以致滨江沿线到处是私搭乱建的钢架棚,汽修店、餐饮店占道经营现象严重。
  亲水空间破碎,产业初级、零散,空间利用率低……早在“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启动之初,渝中区政府就对长滨路现状进行了摸排,制定了整体提升方案,围绕修复生态水岸、优化滨江功能和布局、营造亲水空间等,着力开展治污、增绿、减量、留白、整容,实现滨江岸线的功能、环境、生态、交通、设施的系统提升。
  2018年,渝中区长滨路岸线整治工程启动,全长8公里的治理岸线,包括了长滨路菜储段、东储段、珊瑚公园滨江公园改造等9个项目。

珊瑚坝又热闹起来
  长滨路黄沙溪段,江水奔腾流过,一座高高隆起的狭长沙洲屹立江心,不时有飞鸟从空中划过,这就是重庆市民最熟知的十二座江心绿岛之一——珊瑚坝。在江水常年冲刷下,渝中区长江水域左岸形成了这块最大的沙洲,每年汛期结束,珊瑚坝便从江心露出来。
  “珊瑚坝是天然的踏青胜地,以前许多市民都会来这里游玩,累了就在坝子上露营野餐,是重庆的重要一景。”渝中区交通局滨江中心负责人姚辉说,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珊瑚坝逐渐沦为长滨路一带货运商贩堆放废物杂货的场所,岛上的生态植被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对珊瑚坝的改造提升,曾有过激烈的争执。
  姚辉告诉记者,最初,他们想利用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在珊瑚坝植入高端业态,打造集高档度假会所、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江生态区,带动渝中区商贸旅游发展,“我们先后起草了三个版本的设计方案,但最终都被区里否决了。”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珊瑚坝面积不大,遇上洪水猛烈的年份,整个小岛都会被淹没,过去岛上曾修建过机场、游乐场,但最终都被一一拆除。二是,珊瑚坝独有的湿地系统对保护长江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规模工程性开发难免会带来人为破坏。
  城市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一次次研讨中,渝中区委区政府最终拍板,对珊瑚坝加大保护和自然修复力度,减少人为干预,增强滨江地带的生态屏障功能。
  “在修复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姚辉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态共同体,如何兼具生态林与景观林的双重效应,并非易事。”
  经过专家多次论证,他们提出了消落带治理,在珊瑚坝175米水位以下,合理栽种了耐淹、固土、根系发达、稳固性的野青茅、笔管草、牛鞭草、狗牙根等本土植物;在175米以上则采取修复受损植被,补种卡开芦、白茅、甜根子草、芦竹等植物形成植物种群规模,保障绿量,为湿地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
  今年5月,长滨路全线贯通,生态治理后的珊瑚坝重现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吸引不少市民慕名而来,吹江风、看江景、闻花香……珊瑚坝又热闹起来。

7处山形墙绿化带成新晋网红点
  滨江河畔,江风徐徐。今年6月,渝中区菜园坝街道首届“社区杯”三人制篮球赛,在长滨路黄沙溪段的江畔篮球场火热开赛,不仅社区居民踊跃参加,还吸引了市民、游客驻足围观,随着看台上一声声“雄起”,现场氛围被瞬间拉满。
  “以前打球找不到地方,现在篮球场建在家门口,不仅方便,周围环境也不错。”这天,报名参赛的菜园坝街道居民杨皓越高兴地说。
  从东水门大桥一路向前,沿途树木林立,花圃、草墙处处可见,篮球场、健身步道、观景平台依江而建,拓展了城市游憩空间。
  “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整治和风貌改造,我们在长滨路的治理提升中,系统性考虑了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历史文化传承等,以长滨路为载体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以来,渝中区结合“两江滨江休闲产业带”功能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形成与城市建设相匹配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譬如,针对渝中区的山形地貌特征,对边坡、堡坎、陡崖等边角地段进行拓宽、平整,打造了一个个健身、游憩“微空间”,使不少滨江岸线的“城市边角”转变为能够提升城市品质的“金边银角”。
  在长滨路东储段,连接上层滨江主干道和下层亲水步道的山体墙由一块块“黑砖”拼成,墙面上吊兰、三角梅、常春藤等多种植物交错生长,生机盎然。目前,长滨路上共打造了7处这样的山形墙绿化带。
  不仅如此,渝中区还通过碑刻、雕塑等形式,在山形墙上植入母城文化,将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的历史人文娓娓道来,形成一个个吸引游客驻足打卡的新晋网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