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长江在重庆勾画出600多公里的绵延曲线,滋养了光耀夺目的巴渝文明,拉开了以“巫山人”为坐标点的巴渝文化大幕。
8月17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的大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开始了新一天的发掘工作。
作为“蓝田人”“和县人”的发现者,91岁高龄的黄老投入对该遗址的第五次发掘,志在发掘更多“巫山人”化石,解决“巫山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世界难题。
龙骨坡遗址是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本阶段的发掘将为揭示人类发展进程、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积淀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厚重人文的重庆,正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让充满活力的新重庆奔腾而来!
贯古通今
巴渝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单元
北纬30度线上,分布着许多千古之谜,如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神农架“野人”……长江三峡,就在这条“神秘的纬度线”之上。
抚今追昔,时空穿越。
1985年10月13日13时许,在重庆巫山龙骨坡,天空万里无云,正在对化石进行分类的黄万波,目光停留在了一段化石骨片上。
他小心翼翼地清除化石骨片上附着的泥土,不禁怦然心动:一段左下颌骨化石(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露出真容——形态与大猿相似,尺寸却比大猿小,细研具有“人”的属性,且从牙面磨蚀程度看,出自老年女性个体。
沉睡200多万年的“巫山老母”被“唤醒”了——比元谋人早20多万年,填补了我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更对“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之说”发起了挑战,轰动全球考古界。
经过前四次发掘,龙骨坡遗址共采集哺乳动物化石116种、石器超过1000件。1996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深度解读“无字地书”,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
今年8月16日,鲐背之年的黄万波再次披挂上阵,领衔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考古队,第五次对龙骨坡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
多年来,重庆不断发掘、丰富、诠释着巴渝文化、长江文明的内涵,建立了长江上游地区迄今最为完整、时间延续最长的史前文化序列,阐明了巴渝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重要来源的理论基础。
在九龙坡玉龙公园、丰都烟墩堡、巫山玉米洞,大量旧石器时代的遗存被发现,生动展现了中国早期人类筚路蓝缕的重庆足迹,实证重庆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宜居地”。
在巫山大溪遗址,被挖掘出土的石制品、残陶器、动物骨渣、装饰品(玉器、绿松石等)、墓葬等,生动展现了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被誉为“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明珠”,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目前,该遗址出土的1700余件珍贵文物收藏在巫山博物馆,向八方游客默默讲述着千年故事。
在忠县中坝遗址,被发现的新石器、商周、汉、六朝、唐宋、明清等多个时期遗存,堪称“中华五千年通史”。遗址的主体堆积主要由各时期的制盐陶器碎片堆积而成,是东亚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盐业遗址,世所罕见,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了战国晚期秦灭巴蜀前后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剑、玉璧、璜、佩、礼器、乐器、錞于等,其中“战国青铜鸟形尊”入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这些文物具有浓厚的巴文化特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巴人历史文化载体,为巴渝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基于这些考古发现,“我们从哪里来”的历史追问逐渐清晰起来——巴渝文化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以多姿多彩、昂扬风骨、鲜明个性丰富了长江文化,成为长江文明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坐标,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单元。
坚韧顽强
造就有辨识度的文化形态
长江边上,听风吟唱。
巴南龙洲湾巴滨路,车水马龙,人流熙攘,一座复建的巴县衙门正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决战。武王率领的八百诸侯就包括了巴人,并被当作先锋部队使用。《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
周朝建立后,分封巴地为子国,史称巴子国,简称巴国。巴国都城设在江州,即今重庆。
公元前316年,一场争夺疆域的刀光剑影后,强悍的秦国将觊觎已久的巴国划入版图。
巴人,突然从漫漫历史长河中消失了——这就是中国史学界的著名悬案:巴人之谜。
巴人,到底去哪了?
自古长江两岸,人类逐水而居,文明绵延不绝,为探索扑朔迷离的“巴人之谜”,埋下了生动的伏笔。
“发端于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及新石器时期‘巫山大溪文化’,历经先秦巴国、秦时巴郡、汉之江州、隋唐渝州,宋时改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得名,元明清相沿,近代以来绵延至今……”著名史学家、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厘清了巴渝文化的来龙去脉——
巴渝文化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域文化,其内涵不限于古代巴国、巴族、巴郡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广大地区的历史文化,是重庆的基础性文化形态。
“巴渝文化,是在重庆大地上古往今来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融合的、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对于巴渝文化多个具有辨识度的“标签”,著名学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馆长王川平作了进一步阐释——
不尽长江滚滚而来,贯穿重庆全境。受到长江文化的浇灌,巴渝文化孕育出了璀璨的三峡文化;
历朝历代的移民们涌进涌出,巴渝文化育化出移民文化,也育化出重庆建市良机和近现代城市文化;
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存亡之际,重庆挺身而出,成为多难之邦的国都,巴渝文化育化出了抗战文化……
在邹容、江竹筠、邱少云的背后,站着巴蔓子将军的身影,巴渝文化中有他刎颈存城的人格基因,沿着这条基因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得以赓续,巴渝沃土山花烂漫。
透过卢作孚的身影,看得见巴寡妇清的影子,兴办实业、经商办厂同样是巴渝文化的创造基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座工业兴盛商业繁荣的超大中心城市生长在大山大水之间,正推动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新步伐。
……
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让巴渝大地积淀、滋养出了特色鲜明而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而今凝聚起三千万巴渝儿女的文化认同,在重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润泽万代
构筑新重庆精神家园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薄暮时分,夕阳西坠,乘船至重庆忠县,万丈霞光铺满江面,一座江心岛镶嵌在水面,江滩、山村、岛屿云烟缭绕,好似一幅恬静美好的江村风情图。
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该岛,残存的古城墙、墩台、墓地、校场让人们洞见古今——它最早在《水经注》中称“江浦”,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忠州因度宗潜藩升咸淳府,移府治于皇华岛,后称“皇华城”,并作为府级治所近20年,为宋元战争山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唯一的孤岛型城址,距今近800年历史。
今年6月18日,作为首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重点项目,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试开园,迎接海内外游客。未来,这里将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文化遗产保护标杆、长江岛屿湿地保护示范、自然人文资源转化样本。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现存的2.59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8万件可移动文物,重庆人特别珍爱。
“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历史文化研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动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6月16日,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就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新篇章作出部署。
为此,重庆将大力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讲好重庆故事、传播好重庆声音;统筹利用现有剧场和展演空间,打造长嘉汇演艺聚集区;打造示范性、导向性、引领性的新时代文艺院团。
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美好生活,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构建“节点—轴线—域面”有机联动的空间格局,以“双核、三带、七区、多线”为抓手,努力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成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打造一批以内容生产、创意设计、文娱消费为主的业态,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的文创园区、基地、小镇等文化产业聚集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围绕博物馆纪念馆建设、遗址遗迹、特色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文化旅游复合廊道等,重点规划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基础工程,打造具有长江文化代表性、彰显长江文化价值内涵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
依托巫山龙骨坡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奉节白帝城遗址等,采取大空间、长时段、多类型的整体保护、整体展示的方式,推动建设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之成为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标识。
大笔如椽,绘出新重庆;令出行随,干出加速度。
8月19日,重庆市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订了深化重庆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文物保护地方立法建设,革命文物、三峡文物、石窟寺等保护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重大考古项目,博物馆提升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动重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重庆文化强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纳百川,破夔门,向大海……滚滚长江,塑造了古风与新韵交融、历史与现代相拥的重庆。重庆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重庆日报记者韩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