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罗汉寺“妙街”入口,市民正从一幅极具艺术创作力的金属浮雕作品前经过。重庆日报记者郑宇摄
约上三五好友,来一场漫无目的的CityWalk,成为引爆今年城市旅游的一股新潮流。
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人会避开繁华的主路商圈,走进支马路或背街小巷,用脚步探寻隐藏在城市背后的休闲与恬静。
这些背街小巷和支马路,被人们称为“后街”。
与千篇一律、标准化的大商圈、步行街不同的是,后街更凸显小而精致,更具个性化和特色化。如重庆的紫薇路,因充满泰式风情而被称为“重庆小曼谷”,成为大批年轻人City Walk、打卡拍照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消费需求的转变,使得原本不起眼的后街逐渐赢得年轻人青睐,“后街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一
那什么是“后街经济”?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旭森认为,“后街经济是指利用城市核心商圈周边的支马路打造特色品牌集聚、文化氛围浓郁、多元业态融合的特色商业街,与核心商圈主街的业态形成互补互促格局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此可见,后街的发展与主街是相辅相成的,主街与后街构成了完整的商业生态。
“如果说商圈是城市的底色和成色,那么后街就是城市的亮色和彩色。因此,发展后街经济有助于拓宽就业、繁荣消费、增添城市活力、推进城市更新,是满足全客层需求、丰富快旅慢游体验、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新增长点。”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涂建军认为。
当前,重庆的“后街”也带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逐渐走向台前,涌现出了一大批接地气、有特色、叫得响的后街。
今年四月,一条被称为“妙街”的街道开街了。“妙街”位于重庆解放碑步行街与罗汉寺之间,罗汉寺内香火鼎盛、殿阁宏伟;步行街中烟火飘然、楼厦林立,一边是佛门清净地,一边是市井繁华处,形成了庙市共生的奇妙景象。在逛完人头攒动的步行街之后,再来到寺庙中祈福、到“妙街”喝咖啡、晒太阳,成为年轻人最为追捧的休闲方式。
同样是今年四月,国内首个以后街经济为主题的白皮书《渝中区后街经济发展白皮书》发布,选取十条具有潜力和基础的街巷进行新一轮改造与开发,标志着重庆在后街经济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后街经济正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二
重庆特有的山水城市形态、立体的道路交通网络,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许多如妙街、戴家巷等后街,但为何只有它们能频频出圈?
江峡相拥、大山大水的地形地貌,是重庆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正因如此,重庆的建筑大部分依山而建,受地形地貌限制,许多街巷狭窄逼仄,大多不具备开发潜力,或有开发潜力的,也会存在开发难度大、开发周期长等问题,且后续的维护和运营等均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打造后街经济并不容易。
此外,涂建军认为,重庆的后街及后街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街区不够靓、品牌不够响、进出不够畅、人气不够旺等问题。
街区不够靓。“靓”并不是指灯红酒绿、富丽堂皇,而是有特色、有亮点,主打的就是与众不同。
品牌不够响。品牌响不响,不在于名字起得多么高大上,而是看其是不是被人所熟知。在互联网时代,一条后街要打响品牌,既需要官方积极地宣传推广,更重要的是“自来水”们不断“种草”。
进出不够畅。CityWalk虽是人们走入后街的重要方式,但后街的发展更多要靠外地游客,这时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就不再是漫步而是驾车,加之重庆天然的地理形态以及城市道路规划的原因,车辆的大量涌入会带来街道拥堵、进出不畅等问题。通过后天改造拓宽进出通道虽可缓解这一问题,但优质高效的城市综合治理才是治本之策。
人气不够旺。这是前面几个问题综合呈现出来的具体表征。街区不够靓、品牌不够响、进出不够畅,都是造成人气不够旺的重要原因。此外,商圈的外溢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商圈向后街的引流力度较弱,以及因街道管理和商户经营问题而产生的后街烟火气降低、原本优质的文化风貌遭到破坏、与本地居民矛盾频发等,也造成了一些后街门可罗雀的现象。
三
促进后街经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劳永逸之为。看到问题的关键,就要拿出具体措施,为后街的发展铺平道路。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开发好重庆的后街资源,打造更多城市“微表情”“新名片”,充分激发后街经济活力,均离不开规划、特色、治理三个关键词。
规划先行,才能纲举目张。发展后街经济,首先要发挥政府主导、政企协同作用,牢牢抓住“整体规划、精准定位”这个发展后街经济的先手棋。通过充分的考察调研,明晰后街开发价值和力度,综合考虑好发展规模、交通疏导、基础设施等问题,统筹做好城区街道规划;评估后街商业潜力,做好商业分类,强化IP思维,打造各街巷文化IP,精准引进符合后街定位的业态,形成统一的文化基调,切实做好后街商业规划;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保留具有后街记忆的商家,以“绣花功夫”代替“大改大建”。
凸显特色,才能独树一帜。发展后街经济要防止出现“千店一面”“千街一色”的现象,避免学习借鉴而忽略了自身优势、避免求大求全而遗弃了本来面貌。对有鲜明建筑风格和环境特色的后街,要结合重庆城市更新提升和“三师”进社区行动,延续后街建筑风格,将后街景观风貌与在地特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适当增加绿化、休闲、社交和打卡空间,合理地融入艺术化设计,重在保护和凸显其独有的后街建筑风貌。对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后街,要加大在地文化挖掘力度,依据所在街区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景观肌理等,加大创意性改造和数字化赋能,放大其独有的在地文化特征,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对年轻或无明显特色的街区,涂建军提到,“可结合现代技术、前沿消费、新型业态,突出创新创意,坚持因街制宜,打造一批儿童友好街区、家庭亲情街区、情侣浪漫街区、大学生活力街区、音美艺术街区、AI智慧街区、城市野外营地等主题街区”。只有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才能切实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后街辨识度,激发后街消费潜力。
深化治理,才能永葆活力。后街经济除了前期的开发打造之外,还需要后期投入更多精力到建设和治理中,才能保证后街拥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针对后街管理混乱的问题,朱旭森提到,“要创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后街运营管理模式,优化后街经济产权政策和产业政策,探索创新经营方式”。针对商户与居民因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矛盾问题,要建立相关协调机制,综合协调各利益相关方诉求,在确保后街商户正常有序运营的同时,充分关照居民合理诉求,如鼓励后街发展当地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各类业态,并将这些业态有序融入当地社区“一刻钟生活圈”之中,既保障后街“烟火气”,也提升后街“人情味”。
人们常将主街比作“主动脉”,将后街比作“毛细血管”。在重庆,“毛细血管”的丰富程度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只有关心关照、做优做强这些城市空间中的“毛细血管”,才能为“主动脉”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为新重庆建设带来强大发展动力。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