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龙石镇 稻虾养殖
龙石镇地处大足区西南角,东面和南面与珠溪镇接壤,西南与荣昌区的古昌镇、河包镇毗邻,北连三驱镇、宝兴镇,距大足城区25千米。总面积31.4平方千米,城区面积1.41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50个村(居)民小组。
龙石镇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耕地面积26505亩;森林资源2.5万亩,森林覆盖率55%;河道主支流共24.8公里,小二型水库2座,最大蓄水量41.39万立方米。境内有嘉庆帝师讲堂“青山书院”、奇特地貌景观“九龟山”等人文和自然风景区。基于本地农产品特点,龙石镇开发了龙虾宴、干烧鱼、鹅螺蛳、桥头油炸粑等风味美食,是旅游、休闲、康养的好去处。
“十四五”期间,龙石镇制定了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规划,明确“3+N”产业发展格局,“3”就是三大主导产业,年出栏10万头生猪、1万亩稻虾、1万只黑山羊,“N”就是大樱桃、柑橘、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龙石镇现因地制宜发展了黑山羊3000只、稻虾7000亩、大樱桃1000亩、蓝莓500亩、花椒300亩、柑橘300亩、中药材300亩、鹌鹑50000只、年出栏70000头现代化生猪养殖场1个、服装缝纫厂3家,同时正拓宽发展梅花鹿、猕猴桃、枇杷等产业路线,向现代化农业镇转型。
多年来,勤劳的龙石人民在这里耕耘和繁衍,用汗水和热血浇灌着龙石的土地。在朝着“加快一体化,共建经济圈”目标奋斗的征程上,龙石镇始终坚持以“人文”为根本、以“特色”为主导,走深走实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大量龙石本土人才也涌现其中,他们紧抓时代先机,凭借奋进创业、建设家乡的激情,为龙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谱写一曲又一曲激昂的赞歌。
流动的“黑金”
2018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打响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大足区政府联合重庆腾达牧业有限公司启动了“借羊还羊”扶贫项目,向贫困户提供后备母羊借养,繁育成功后还回相同重量的母羊或公羊,剩下的黑山羊归农户所有。借养过程中,公司扮演“服务员”的角色,免费提供养殖指导、配种育苗、收购代销等服务,确保养殖户能把黑山羊养得好,也能把黑山羊卖得好,创造经济和社会双效益。
江先海一家原是龙石镇的贫困户,因父母年迈多病又家境贫寒,江家大哥江先虎选择了背井离乡在外务工,从扶贫干部口中得知龙石镇政府已和重庆腾达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要开展“借羊还羊”扶贫项目后,江先虎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乡报名参加:“这可是太划算了,不用出多少本金就有了创业的资本,明年我肯定第一个还来大肥羊!”
在龙石镇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江先虎牵头成立了公司,并采取了“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融资获取的发展资金,江先虎在龙石镇政府的指导下开始了羊场设施的建设和前期养殖,克服了种种困难,历经两年从无到有地发展了200余亩的养殖羊场和500余头种羊。随着黑山羊养殖的事业步入正轨,江先虎也开始动员包括自己兄弟江先海在内的其他村民参与“借羊还羊”扶贫项目,以先富带后富。
“借羊户必须先期自行建设1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羊圈,买回羊后再通过抓阄的方式分羊。村集体和借羊户还要签订协议,约定每年定期归还所借羊数的三分之一,3年内还完,不管怎么说,还是会有一点压力。”说起养羊的点点滴滴,江先海深感创业之艰险不易。加入养羊行业的初期,自己完全是个门外汉,在大哥的指导下,江先海先不介入养殖业务,而是从跑市场、抓管理做起。谈业务之余,江先海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大小培训,慢慢熟悉养殖业务,一路坚持下来,这位曾经的养羊“门外汉”成了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我养的羊,从刚开始的60只增加到1000只,去年出栏500余只,目前存栏光种羊就有500余只。今年将会收回投入成本的三分之二。”守得花开终月明的江先海如今笑得合不拢嘴。
现阶段,羊场已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名,一线务工人员10余名,其中3名为脱贫户,增收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同时羊场通过收购村民的农产品原料及招聘临时务工人员,直接带动周边农户50余户增产增收。以江先海一家为代表的黑山羊养殖户的成功,离不开腾达牧业这样的国营担当企业提供技术做支撑和大足区农业农村委以及龙石镇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为进一步发挥“借羊还羊”项目脱困扶贫的积极作用,龙石镇政府鼓励江先海为代表的养殖户牵头推广“借羊还羊”项目,免去每只羊2500元的保证金,进一步活跃村民养羊的积极性,目前已在龙石镇范围签订了约50只羊的出借协议,越来越多的龙石人踏上了这条淘“黑金”的致富路。
稻虾致富路
2014年,通过国务院的号召,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新风。从广州打工返乡的谢盛刚也萌生了留在家乡创业的心思,在大城市里打过工的他,对市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次偶然的烧烤经历,谢盛刚与村里捞虾卖零钱的学生攀谈起来,通过不同地区的价格差,他敏锐发现了小龙虾市场的巨大潜力。那时候,小龙虾的火热已初显苗头,但还算不上烧遍全国,只是大排档里的一道下酒菜,谢盛刚做了一个初期的市场调查,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随即抓住先机从捕捞野生小龙虾开始进入市场。到2016年,谢盛刚已经开始集中收购小龙虾,销往成都、重庆、遵义、遂宁等地,小龙虾的市场即将爆炸,供不应求的趋势初现端倪,许多人甚至走到了谢盛刚前面,开始尝试自包鱼塘养殖小龙虾,但是由于条件差异,养殖成功者少之又少。
2017年,谢盛刚研究学习了湖北小龙虾的养殖技术,并实践于自家和邻居的几分水田,但是前期的养殖和许多同行一样都失败了。谢盛刚没有气馁,一边继续收购小龙虾的生意,一边认真分析湖北和重庆的自然环境差异和龙石镇的水文气候特点,一点点摸索自养自产小龙虾的方法。这一摸索就到了2018年的秋天,由于自主养虾始终没有起色,当地养虾的热潮渐渐退去,只有谢盛刚还在探寻着养殖小龙虾的办法。
秋收时节,村里来了许多收割稻谷的机器,为方便收割机运作,村民们提前排干了稻田里的水。一场大雨后,谢盛刚注意到稻田里许多小龙虾从洞里爬了出来,随意抓了几只,谢盛刚发现每一只小龙虾的肚下都抱满了幼崽,结合这两三年的摸索经验和对小龙虾习性的认知,谢盛刚如同醍醐灌顶,马上反应了过来,或许可以创建一个稻虾共存的环境,来尝试小龙虾的养殖呢!
有了新的思路,谢盛刚说干就干,他承包了镇上其他养虾失败的田地,从稻虾共存的思路出发,进一步摸索和积累养虾的经验。这一次谢盛刚终于找对了过河的道路,随着稻虾养殖技术的成熟,谢盛刚看到了可观的收益,找到“过河路”的他修了一座“稻虾桥”,将稻虾养殖方式无偿传授给乡里乡亲,带动着大家一起致富。虽然谢盛刚在稻虾养殖上已有先发优势,但他并未选择大面积开发高标准农田的垄断经营方式,甚至主动让利给其他尝试稻虾养殖的乡亲,出身贫寒的他从未忘记过生他长他的故乡。
2022年,龙石镇政府加大对谢盛刚稻虾养殖的支持力度,鼓励谢盛刚牵头成立了大足区永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稻虾养殖技术进一步推广开来。合作社承包面积1100亩,创社成员11人,带动当地农民一起养殖约6000亩,给龙石镇每年带来1000万元的收入,稻虾技术成为了龙石镇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有力助手。
樱桃红了乡卡卡
2023年4月18日,大足首届“多彩龙石樱你而来”旅游文化节在龙石镇启幕,大量市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加入这场樱桃盛宴,西南地区樱桃新名牌也打响了。这张名牌的打造,得追溯到2019年,龙石镇政府支持重庆市乡卡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的那一天。
近年来,镇上大量青年进城务工,导致大批的耕地荒置和劳动力流失,但也为流转土地资源、开展规模化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有效利用耕地资源、带动经济增长、提前布局龙石镇产业转型,2019年,龙石镇协调支持返乡青年杨仁龙成立了重庆市乡卡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荒林地,流转承包了周边近千亩荒耕的土地,认真考虑并选择了大樱桃作为公司樱桃种植的品种。灌溉用水、产业公路、机耕道、人行便道、灾害防治等经济农业迫切需要应对的几大问题,政府都给予了充分的指导。
为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乡卡卡公司选择了“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招聘、雇佣、外包等多种合作方式,带动多位农户共同种植大樱桃1000亩以上。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农业,得益于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以及成规模承包的大面积土地,杨仁龙将他对新型农业的构想付诸实践。通过引进高效节能一体化系统,乡卡卡公司在樱桃规模化种植上实现了滴灌、剪枝、施肥、杀虫、松土等智能化作业,实现了园区管理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同时设计建立了一套全国樱桃产业园首个防鸟避雨一体化系统;通过完善机械冻库、烘干房等生产设施,因地制宜建设了“樱桃花海”网红拍照点、“林间渔场”观光休闲区,乡卡卡公司不断拓宽樱桃产业链条,提升樱桃产品附加值,推进三大产业融合性立体化发展,打造了集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景点,乡卡卡公司最终成为西南地区现代化程度最高、集中成片种植规模最大的樱桃产业园。
龙石镇的新型樱桃园在取得了可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还创造了丰厚的社会价值,让龙石镇的乡亲们一同搭上时代的快车,走上奋进创业的致富路。一方面,樱桃园对外免费开放,成为了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另一方面,乡卡卡公司也为有心接触樱桃种植的乡亲们无偿提供了樱桃种植生产的技术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开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路径,实现产业转型乡村振兴,龙石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带领人民久久为功,让优秀创业人当好“领唱员”,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凝聚起乡村振兴“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