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10期 >2023-09-08编印

数字信息采集、构建保真三维纹理模型……
大足石刻22窟造像将实现“永生”
刊发日期:2023-09-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新渝报讯(记者李东陈柯男实习生宾振宇)9月7日,记者从大足石刻博物馆获悉,为了全面、客观、完整的收集文物现状信息,建立科学完备的基础档案,该院正在对首批大足石刻22窟造像现状信息采集与加工处理,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生”,使保护、研究、阐释和利用更加智慧化。
  舒成岩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区中敖镇,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由于长期裸露在外,岩体风化日益严重。记者在现场看到,文保人员采用单反相机、三维扫描仪、多光谱相机等设备对窟龛进行完整的信息采集,后期还将利用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解算等数字技术对采集的窟龛数据进行数字化分析处理,从而得到窟龛高保真三维纹理模型、正射影像、数字线描图、精细等值线图等数字化成果。
  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数据采集阶段负责人张强介绍介绍说,工程前期数据采集工作于2022年7月开始。目前,已经完成了舒成岩摩崖造像其中19处的数据采集工作。“数据采集完成后,将进入内业处理阶段。”
  据了解,风化、水害、生物等多种病害是川渝地区中小石窟存在的普遍危害。本批22处中小型石窟数字化保护工作将于2024年4月全面完成,其项目成果将广泛应用于石窟寺保护修复、常规管理、考古研究、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弘扬展示等领域。
  “过去,大足石刻基础信息的留存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型石窟群。此次利用数字技术对中小石窟现状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处理,完成文物本体数字化全息信息保全,形成一套系统、可持续应用、高精度的数字数据资源库。”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副研究员黄能迁介绍说,项目的实施,可为开展石窟考古、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展示传播等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助力大足石刻从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切实提升全市石窟寺保护利用科技水平。

编后语>>
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
  □陈龙
  石刻造像不仅是古人审美观和思想观念的体现,更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对石刻造像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再加工利用,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生”,使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更加智慧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新路。
  数字化技术的一大亮点,是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边界,采用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幻影成像技术等,在虚拟世界中展现石刻造像的丰厚内涵和时代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大足石刻、了解大足石刻、走进大足石刻。
  因此,大足石刻在数字化展示过程中,要不断挖掘石刻造像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更便捷、快速地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无论是哪种“活化”手段,都应尽可能地“走进”历史,本着以实物研究为基础、技术展示为手段的方针来实现数字化展示。同时,还要不盲目追求展示技术的炫酷,而是通过丰富的展览内容来吸引游客,让游客真正从参观中学习到知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好看、好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