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创新赋能工程
加快创新主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环境打造,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超过400家、2500家,科技成果登记达到1000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30亿元。
2企业梯次培育工程
实施“苗圃”“育林”“参天”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制造业领军企业。
3产品提质增效工程
优化提升产品品类、质量,培育打造知名品牌。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6%。
4产业数智赋能工程
新增市级创新示范工厂试点5个;“上云”企业数量突破300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分别达到3家、30个;建成市级“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项目1个。
5绿色低碳发展工程
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工厂数量达到15家以上,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保持在70%以上。
6深化开放合作工程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密切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产能和技术合作。
7 要素保障提升工程
着力提升金融、人才、能源、用地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