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龙水湖/读书总第300期 >2023-08-25编印

学筝记
刊发日期:2023-08-25 阅读次数: 作者:学筝记  语音阅读:
  

□孔秀英(重庆)
5年前,因为听了永川区文联举办的“棠城文艺大讲堂”古筝讲座,心中的乐器梦被复活,鼓起勇气去问琴行:40多岁的中年妇女学筝,有老师教吗?
  琴行老板没有显得诧异:有啊,成年人学琴的,大有人在。
  不止我一个人在聊发少年狂。我在心底默默感谢了一下这个好时代。国家兴盛,岁月静好,给了艺术广阔的发展空间,爱好者也才不管年纪多大都有圆梦的可能。
  77岁才开始作画的摩西奶奶说,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我开始为学古筝摩拳擦掌,我才44岁,比摩西奶奶年轻太多了!
  但我还没有被激情冲昏头脑。我预想了半途而废甚至迅速溃败的可能性。所以我最开始并没有买筝,而是去琴行办一张练习卡。先练一个月再说。
  教我的是一个小学音乐老师。老师也许考虑到我是成年人,又不用考级,要求不用那么高,能有学下去的动力最重要,所以教会我基本的指法后,就让我直接上手弹曲子。我也不懂基本功的重要性,会弹曲子后很得意,以为自己学得不错,弹给先生听。先生也听不出个所以然,听到我弹出个旋律就盲目表扬。
  一个月后,我觉得自己大概能坚持下去,到琴行买了古筝。买回家后才发现,长1.63米的古筝加上琴凳和谱架实在是太占地方了,放哪都不太合适。我对先生开玩笑说,我应该为我的古筝配套买个大房子才行。
  多学几堂课后,我发现自己很难完成每周的练习任务,毕竟上班是正事,练琴是副业。平时下班后只有趁小区外面在跳坝坝舞时练一练,周围静下来后我也不好意思用我那生涩的练习曲扰民。周末练筝也只能是见缝插针。于是每周一课改成半月一课。琴行也对我宽容,知道一个成年人生活尚且不易,能来学个艺更不容易,坚持下去就好。
  古筝老师也先后换了四个。第一个古筝老师生二娃去了,后面三个古筝老师都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中途或者因为要考研,或者要外派演出,或者寒暑假来了,教学就停止了,我也乐得没人要求我,随心所欲地练,倒也练得兴致盎然。
  实际上古筝指法非常多,不像之前想的那样简单。练习颤音时,手指按得生疼,直到后来起了茧才不疼了。基本功薄弱的后果也显现出来,触弦不干净,按滑音有时按不准,勾托抹托速度快不起来。我以为应该使劲练快,结果越快越乱,越按不到位。就这样,两年后,我卡在了更需要速度的摇指上。我觉得我需要时间来好好练摇指,加之两孩子也先后进入高三,去琴行学筝之事就停了下来,改为了在家自学。
  直至后来很久,我才知道练琴时首先应该慢练,而且基本功非常重要。我又开始练基本功,从此邻居听到的,是更为枯燥的指法训练。网上曾经有个温馨的新闻,说是楼下练琴练错了,楼上的邻居听不过,温馨地留了张纸条指点。我也暗暗希望有这样的雅事发生。但是一直没有,邻居们都容忍了我的练习水平。
  但最能容忍的,应该是我的先生。因为他在家里躲无可躲。他从来不嘲笑我的水平,还经常恭维我说:“我觉得你挺厉害。”偶尔他才露馅:“这首曲子弹得比原来好。”我觉得他应该是好老师,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的道理。
  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人,虽然练了已5年,但是一些小孩子弹筝都可以秒杀我。于我来说,学筝的意义在哪里呢?也许是在专注的快乐中——我没想到我竟然坚持了下来;也许是在情绪的释放中——古筝成了我世间悲喜的情感容器。我的手指在那21根琴弦上来回穿梭,音乐的美如同一抹温柔的阳光照进书房,我有种微醺的迷醉和小幸福——在不确定的世事中居然有这么确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