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日报记者杨丽媛赵琴
近年来,彭水县梅子垭镇在乡村振兴路上,聚焦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稳步走”,支柱产业“多样化”,富民产业“齐上阵”,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结出乡村振兴硕果,助力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描画“产业振兴图”
近日,天气晴好,在甘泉村的柑橘园,漫山遍野挂了果的柑橘树映入眼帘。趁着好天气,村民们正拿着剪刀四处查看柑橘的挂果情况,遇到坏果及时进行处理,对柑橘进行管护,确保今年有个好收成。
“我们村发展柑橘500余亩,今年已实现初挂果,初步估计产量应该有2至3吨。”甘泉村村支部副书记马应培介绍,柑橘下面套种了大豆,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土地,村民自己可以在柑橘树下种植,产收归村民,这样除了土地流转费外村民又额外增加了一份收入。
据介绍,甘泉村柑橘基地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统一的技术管理、土壤改良,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柑橘果品品质,推动效益节节提升。
“我们除开县上组织的柑橘技术培训外,还有诸佛乡的柑橘土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没有后顾之忧。”马应培说,销售也有渠道,邮政直播可以直接在地里就把新鲜柑橘卖出去,不担心果子坏在地里。
甘泉村的柑橘、联合村的花椒、两河村的油茶……如今的梅子垭镇林下经济已呈现出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态势。据梅子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强化技术指导服务,不断扩大经果林亩均效益,实现持续增产增效。
谱写“特色发展歌”
“嬢嬢,你们慢点哟,小心机器把手割伤了。”在合力村2组的紫苏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在与人齐高的紫苏地中穿梭,除草忙得不亦乐乎。
“要想紫苏高产,要做好紫苏的除草和去尖工作。这段时间我们主要在除草,保证作物的通透性。”基地负责人张美说。
“我们种了70亩紫苏,亩产约200斤,按照与药材厂的收购价来计算,预计每亩收益2000元。”张美介绍,今年种植的主要是食用紫苏15号和药用紫苏16号,不仅紫苏籽保底价收购,枝干、叶片都有商业价值。
丰收的喜悦跃然眼前,张美却已经开始下一步的谋划,“很快我们就要开始收割了,等到秋收完成后,我们会根据此次种植经验,充分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继续带领群众利用冬闲田种植效益高的作物,助农增产增收。”
合力村的紫苏、盖坪村的百合、甘泉村的骨碎补……一个个中药材基地,谱写了梅子垭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歌,旋律优美且幸福。
为增强中药材种植信心,今年,梅子垭镇也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各乡镇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进行学习考察,学习有关中药材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种植的中药材品类,确保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绘美“山水田园画”
“这里空气好,生态环境也好,很适合老年人养生。”近日,在佛山寨农家乐,来自重庆的游客许明杰说,“去年朋友带着来这里住了一天后,就爱上了这里。今年夏天我又带家里老人来避暑了,这里凉爽的气候和地道的美食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在佛山村,绝佳的自然生态、凉爽宜人的温度,吸引了不少旅客慕名前来避暑、游玩。
“这里虽然离县城距离比较远,但夏天还是很凉爽,我们又提供了住宿+餐食,客人都不用担心生活上的问题了,所以经常来玩的回头客还是很多。”农家乐老板张梅说,今年还有很多重庆的游客慕名而来,夸她家里住着舒服呢。
在佛山村,像张梅一样吃上旅游饭的还有很多。
据梅子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佛山村风景如画的自然资源,勾画引人入胜的农旅画卷,把群众闲置房间变成休闲房,增加群众增收途径。
近年来,梅子垭镇大力实施“农+”生态发展模式,依托环境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乡村运营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探索提升“避暑经济”之路,做热旅游消费,切实把“凉资源”变成了“热产业”,扎实推进休闲旅游发展,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