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297期 >2023-08-22编印

无言石窟何来千钧之力?
刊发日期:2023-08-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1版)
  2018年,有媒体报道,四川某地石窟的几处佛像被油漆重绘,原本古朴的造像变得“艳俗无比”,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这是多年前信众自发聘请工匠对造像进行重绘所导致。对此,《“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里明确指出:要“开展石窟寺违规妆彩、涂画、燃香专项整治工作”。
  在推动实施“石窟中国”保护工程的道路上,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初心去担好历史的责任?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时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2020年5月,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又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重庆有底气更要有魄力,走出自己的路子,带动南方潮湿环境下砂岩石窟整体保护利用工作,将石窟寺资源转变为文化强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上而下的贯穿力。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石窟寺资源,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织牢石窟寺保护的制度“笼子”。重庆先后颁布实施了《重庆市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重庆市“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为市、区县两级协同推进工作,细化了任务清单。
  “十三五”期间,重庆投入4.73亿元,实施了合川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修缮等92个项目。“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落实区县政府的主体责任,完善专项经费落实保障机制,加强资金使用事后事中监管,确保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
  由内向外的联合力。细读《“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会发现一个高频词:川渝——稳步推进川渝石窟寺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川渝石窟寺群……川渝两地的石窟寺资源加起来,接近全国总量的一半。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双方应携起手来,为盘活石窟寺装上“扩音器”。
  对内,作为重庆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应充分发挥大足石刻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以“大足学”为引领的重庆石窟寺研究高地,带动中小石窟寺均衡发展;对外,要建立跨区域、跨系统的工作协作机制,将毗邻重庆的安岳石窟、乐山大佛等串联起来,让巴蜀石窟寺真正“出圈”,用实际行动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根本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回归“人”的本身,让全民参与形成合力。文化遗产不能与今天人们的生活“脱轨”,它来自古代,更应该“活”在当下。客观来讲,当前重庆石窟寺在学术地位、社会知名度、文创产业等方面,与敦煌莫高窟等“头部顶流”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彻底打通。
  惠民有感,“感”在实处。以大足石刻为例,要善于将数字化保护与“数字重庆”建设有机衔接在一起,活化IP授权机制,让文化资源惠及全民;更要用好由石刻衍生出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大足石雕、宝顶架香庙会,带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及国际文化传播。
  没有对历史的敬畏,就丧失了创造性转换的基础;没有兼收并蓄的心态,也难以取得创新性发展的长足进步。
  千年前,工匠们用铁锤和錾子开凿石窟的叮当声,至今犹在耳畔。古人一锤一钉凿下的,不仅仅是几尊冰冷的造像,它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华夏民族的品性,书写了我们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留住它们,也就是留住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根”。 据重庆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