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专题总第295期 >2023-08-20编印

精美的石刻“会说话”
刊发日期:2023-08-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四海宾客参观大足石刻。

四海宾客参观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游客中心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 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大足石刻游客中心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 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文创作品《大足狮》。

文创作品《大足狮》。

文创作品《宝华璎珞》。

文创作品《宝华璎珞》。

《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为新渝报资料图

《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为新渝报资料图

  

□新渝报记者张琦
  位于大足区境内的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新时代新语境新格局下,如何让大足石刻“活”起来,让精美的石刻会“说话”,成为大足石刻保护利用的一项新课题。为此,大足区始终牢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保护研究利用好大足石刻,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积极推动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文旅名城,推动大足石刻文化“活起来”“兴起来”“走出去”。

科技赋能 让古老文物“开口说话”
  “精美的石刻会说话”是2022年大足区面向全球征集,而后提炼推出的大足形象口号,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实景拍摄+CG动画结合”的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正是对这一形象口号的具体实践之一。
  “犹如‘穿越’回那个年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太过逼真,就像石刻‘活’了过来,让人看到了不同维度的石刻造像。”20多分钟的影片让每一位观众直呼震撼过瘾。
  作为科技感十足的特种电影,《大足石刻》是一部可以“躺着”看的电影,该片采用实景拍摄、历史场景的情景再现拍摄、类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方式,把现实空间转化为数字空间。占地1300平方米的球幕影院首次将杜比全景声与8K高分辨率球幕相结合,营造出包围感、临场感、环绕感更好的球幕空间,整个声音效果配合360度全景画面,让观众犹如走进了洞窟,沉浸式感受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大足石刻。
  “除了多角度、全景式的体验感,影片还让一些隐藏在深山中游客难以见到的石窟造像、一些被岁月侵蚀的石刻艺术在数字化影像中‘活’了起来。”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说,电影中的绝大部分素材都源于大足石刻真实的文物数字化复原成果,这是基于遥感测绘、计算机图形技术等新兴技术对文物本体的高精度三维复原。通过对数字化成果的二次处理应用,无数精美的雕像用电影语言逐一展示,甚至比在石刻现场看到的文物本体还要清晰和完整。
  “跨界做电影的背后,富有深远内涵的文博创意。”大足区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影在视听效果上能给人带来震撼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通过电影语言来讲述石刻故事,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在传播上、用户口碑上都会有不错的效果,同时也能聚焦更多年轻游客的目光,由此延展到更多年龄段的受众群。“通过电影,还可以拓展出一些周边衍生品,打造自己的IP,形成产业链。”
  以文艺创作实现文物新表达,推动石刻文化与文艺作品深度融合,是大足让石刻文化“活起来”的重要手段。除了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近年来,大足还打造了“天下大足·飞跃梦想”“天下大足·千年回眸”等演艺项目,拍摄了《大足石刻》纪录片、数字4K影片《天下大足》,创作了《遇见大足》《赵智凤传》《韦君靖》《宝顶之巅》等小说、歌曲作品60余部(首)。

产文旅融合 让产业链条“兴起来”
  依托大足石刻这张文化名片,大足编制《大足区推进国际文旅名城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一系列规划、计划文件,形成了引领全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对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培育、区域合作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激励效应和拉动作用,不断推动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将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1月,由大足石刻文创园选送的两项作品《宝华璎珞》和《大足狮》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鼎杯”金奖,而在此前,《宝华璎珞》还获得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百鹤奖”,《大足狮》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
  《宝华璎珞》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鹏团队开发打造。作品中充分运用了大足石刻文化中的美学符号,撷取了璎珞、冠饰等纹样素材,采用金、银鎏金的材质及工艺,共设计制作了30余件精美的文创作品,包括丝巾扣、香囊、耳饰、吊坠、戒指、丝巾等。《大足狮》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毅谦团队开发打造。作品形象源于伏卧在大足宝顶山圆觉洞口的一头彩绘石刻狮子,作者以此创作出了“东方醒狮”的造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卡通化,赋予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寓意,衍生出了“紫气东来·大足福狮”和“平步青云·大足慧狮”两款造型。
  据不完全统计,大足已围绕“佛足”“六道轮回”“牧牛图”等大足石刻经典造像开发文创产品400余种。
  在大足石刻文创园,“产业+文化+旅游”融合递进,雕塑艺术、工艺美术、数字文创、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并驾齐驱。文创园园区商贸中心、展览中心、艺术家小镇已经建成投用,六匠文创、莲山雕塑、富瑞雕塑等文创企业建成投产,小镇焕新、“大足川印象1958”、三角梅沙滩露营基地正在加快规划。园区还引入川渝福家居文创产品市场、九洲城市雕塑、德隆艺术景观石、祥瑞奢石等项目,石雕石材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与中宝协联合成立珠宝玉石产业发展基金并设立大足美学珠宝文创中心,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共建彩塑产业基地,珠宝玉石、工艺美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引入荷马教育建设大足石刻数字职业学校和数字创意产业园,数字文创产业顺利起步。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签约入驻企业168家、协议资金255亿元,其中文化企业占比超过70%,签约项目落地率70%以上。
  石刻石雕的文化土壤之上,“大足雕客”得以开出品牌之花。到现在,“大足雕客”已与国内外23家雕塑企业签下订单,通过和33家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建立长期的用人保障体系,促进2万余名劳动者在全国11个雕刻重点产区就业,年创收200亿元。
  以全域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为抓手,大足还切实推进大旅游环线建设,加快提升“城景通、镇景通、景景通”;同时以乡村振兴为支撑,重点抓好如梦荷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和隆平五彩田园等5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提档升级,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今年上半年,大足区已接待国内外游客1966.6万人次,同比增长21.39%;旅游总收入107.1亿元,同比增长31.44%;全区文旅产业项目实际完成投资36亿元;规上文旅企业达到37家。

以文交友 让大足石刻文化“通世界”
  走进四川省资阳市博物馆,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巴蜀石韵 同气连枝——资阳大足石刻艺术展”。这场由大足石刻研究院与资阳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艺术展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川渝地区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850处,点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同根同源的石刻文化让巴蜀文化和旅游合作拥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文脉上的同气连枝,正在转化为文旅合作中的支撑点、增长点。”大足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全区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积极共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该示范区已经被列为川渝毗邻地区10个合作共建平台之一,也是唯一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平台。2022年7月,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投资机会清单正式发布,包括川渝石刻文化公园、中国牙谷特色小镇、大足石刻文创园等11个项目、总投资1495亿元。
  此外,大足区还与川渝两地7个区(市)县签署了文旅发展合作协议,倡导发起成立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遗产联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等6个联盟,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携手培育“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活动品牌。同时,以石刻文化为纽带,联动峨眉山、都江堰、仙女山等景区累计推出旅游精品线路11条、主题旅游商品20余种,联动资阳共同推出特色旅游精品线路3条,做到游客互认、门票互惠、宣传互动、线路互通。
  把视线拉远,从2018年开始,大足石刻研究院启动“大足石刻‘四百工程’主题文化旅游推广宣传系列活动”,即在全球举办大足石刻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馆赠书、百集微视频展播活动。
  “四百工程”中“百场展览”的首展《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于2018年5月26日至6月9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展出了200余幅大足石刻历史照片。
  截至目前,“百场展览”已在重庆、天津、广西、四川、江苏、北京、上海等地举办10余场主题展览,吸引观众近100万人次,展览形式丰富多彩,有石质文物、历史文献资料、石刻历史照片、拓片、文物复制品、现代摄影、现代雕塑、视频影像、VR体验等。
  大足石刻研究院还联合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共同推出大足石刻系列微视频,并通过美通社、雅虎、Twitter、YouTube、Facebook、央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近600个国内外媒体平台进行全球发布。其中,海外媒体平台累计投放543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等,海外媒体平台覆盖人群达3亿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大足区正围绕“文物保护的样板、传承利用的示范、文旅融合的标杆”目标,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用文化与世界对话,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兼顾,加速构建“日月辉映、繁星闪烁”的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大足风的国际文旅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