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科技创新总第293期 >2023-08-18编印

农业怎样加“数 ”跑?
刊发日期:2023-08-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万州区甘宁镇同鑫蔬菜大观园番茄数字化大棚。重庆日报记者谢智强摄

万州区甘宁镇同鑫蔬菜大观园番茄数字化大棚。重庆日报记者谢智强摄

  奉节县太和乡良佳观光农业果园,当地主播正在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推销梨子,帮助果农线上卖梨。
  重庆日报记者刘旖旎摄

  奉节县太和乡良佳观光农业果园,当地主播正在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推销梨子,帮助果农线上卖梨。   重庆日报记者刘旖旎摄

大足区国梁镇曲水村
大足区国梁镇曲水村,,
植保无人机正在蔬菜地里作业
植保无人机正在蔬菜地里作业。。
 新渝报记者
新渝报记者瞿波瞿波
摄

大足区国梁镇曲水村 大足区国梁镇曲水村,, 植保无人机正在蔬菜地里作业 植保无人机正在蔬菜地里作业。。 新渝报记者 新渝报记者瞿波瞿波 摄

  

  一部手机,就让农民能在空调房里打理农田;一块小屏幕,可以汇聚起传感器、卫星遥感、摄像头、农机多源信息;一张治理架构图,让村中大小事了然于目……如今,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
  日前,重庆农科院举行农业科技成果现场观摩会,对接基层需求,力求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重庆正以智慧农业为方向,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提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数字经济加速融入农业生产各领域的背景下,农业如何把握机遇,加“数”奔跑?

1

  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换而言之,数字技术进农村,已成大势所趋。
  那么,农业数字化带来了什么新变化?
  降低门槛,数字不仅“好看”,更“好用”。农民不是谁都能当好的,数字工具要做的就是降低门槛,让农民享受科技实打实的好处。比如降雨量,不能直接扔给农户一个降雨趋势的图表,而要进一步把降雨量“翻译”成农民可以直接操作的指令,把冷冰冰的数据变成“沉甸甸”的生产指导。
  创新方法,从“给补贴”到“给工具”。从前,直接给补贴是普遍做法,但这也容易让一些企业“钻空子”,剥夺农民利益。位于重庆荣昌的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通过搭建智慧养殖管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猪肉溯源大数据等智慧畜牧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国各区域、产业全链条的数据采集体系,给生猪产业装上“数字翅膀”。
  荣昌通过打造“荣易管”“荣易养”“荣易买”等创新平台,及时发布生产、销售、市场行情等关键信息,让数据在产业链上下游充分流通,降低了养殖户养殖成本和风险,解决销路和采购问题。数据,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生产力。
  整合资源,全产业链“雨露均沾”。今天的农业和20年前的服装业、手机行业很像,生产端遍地都是小加工厂,大的品牌商找不到合适的代工厂。农业上同样也面临市场化程度低、各类服务分散、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而数字化工具可以通过集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参与者,以达到整合分散资源的目的,最终受益的,是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
  三农专家温铁军曾指出,重庆是西南片区中具有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双高地特征的地区,数字农业将作为一个切口,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将重庆这个特殊的生态地区变成亚洲地区的样板。

2

  在希望的田野上,数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结下了累累硕果。
  然而,在推进数字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少有用数字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部分数字农业成了面子工程”……一些基层的声音担忧数字农业跑偏,并非空穴来风。在个别乡村,政府出资做了不少大屏、光谱,花费了时间和金钱,却没能达到实际效果,很多时候变成应付领导视察的“道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打一枪换一炮”,缺乏整体统筹意识。各种园区、示范田、展会中“千篇一律”的数字大屏,看起来提供了天气、病虫害监测、水肥监测、土壤监测等非常丰富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很少转化为农民的实际利益。
  有从业者表示,目前中国的数字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数据积累。而数据积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至少需要3—5年的积累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反过来指导农业。但一些地方政府和农业公司并不重视数据的积累,而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打一枪换一炮,重形式而轻内容。
  为了政绩不顾实际,盲目规模化。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但到了一些地方,政策的实施就变了形。一些地区无视山地丘陵地区的特殊情况,违背政策要求,盲目将田土改大、改平,结果导致土壤泄洪和抗旱能力下降。特别是在一些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地区,盲目规模化又会导致雨季涝灾、旱季旱灾,进而引发病虫害爆发、粮食减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陷入“形式化”的沼泽,没有惠及农民实际利益。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业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而不是追求浮于表面的数字。只有扎根农村社会人文、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等实际,并对农民需求进行扎实地调研和深入地理解,才能经营好数字农业项目。

3

  数字农业前景虽好,却前路漫漫。对重庆而言,如何让山区农业跑出加“数”度?
  首先,要让农民心中有“数”。发展数字农业不能以夺取农民土地为代价,但是,也不能只种地,而是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重庆正在基于自身特色拓展“数字农业+金融+保险”等融合发展路径,为农民撑起“保护伞”;同时,深入开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为数字农业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
  茶叶作为重庆巴南重点发展的农产品之一,长期以来面临着茶叶品质无法定级、来源无法追溯、品牌信任度低等问题,导致价格提不上来。后来,重庆一科技团队接手改造,利用“一物一码”和区块链防篡改的性能,对茶叶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进行全流程溯源管理。改造后,帮助巴南区定心茶园降低市场推广成本22%,茶叶价格提高18.5%。
  其次,要做好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融合这篇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传统经验恰恰是科技型农业要仰赖的“地基”。不能一味地排斥和批判传统农事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其进行“翻译”和“临床试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如,可以对这些传统农艺做“诊断”,科学评估其有效性,让种地这件事情变得可评估。以水稻为例,什么土壤适合什么品种的水稻、如何插秧、何时收割,这些摆在农民面前的现实问题,可以向数字技术借力,使其更加科学高效。
  最后,要以小服务“撬动”大变革。据专家推测,未来十年,微服务的模式将在农业领域大规模扩展开。
  比如,种植粮食整个过程需要翻地、施肥、播种、打药、灌溉等,低效的方式是农场直接雇佣农民来完成这些复杂的环节,高效的方式则是将每一个环节变成一个模块,再外包给微服务提供商。
  以小服务为切口实现农业农村服务的市场化,需要地方政府主动牵头,打造数字化平台,将农村散乱的资源整合起来。目前,重庆垫江已完成县域数字平台搭建,立足晚熟柚子、粮油制种等优势产业资源,打造县域整装集成一体化等数字农业体系。
  农业加“数”,发展才能加速。只有更加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为农业赋能,数字农业才能释放出发展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