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278期 >2023-07-28编印

《长安三万里》出圈的启示
多了一个爱上大足的理由
刊发日期:2023-07-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罗义华
  7月24日下午,随着国风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该片导演谢君伟、邹靖一行来到重庆奉节,参访了李白登舟处、夔州博物馆等,随后登舟入夔门船游三峡。两位导演说,第一次来到长江三峡,第一次重走李白走过的路,这趟旅程也是文化寻根。
  谢君伟邹靖坦言,之前曾倍感压力,忐忑无比,我们并不知道能不能做好,毕竟用动漫去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直观地彰显文化自信,好题材难得,要做好更难。现在我们知道观众也喜欢了,觉得我们的作品就像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开花结果,长成一棵大树。
  截至7月28日1时6分,《长安三万里》的豆瓣评分达8.2分,票房收入达到13.57亿元。
  该片的火爆出圈有很多原因,各种评论浩如烟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贯穿168分钟影片的48首唐诗,成为影片的灵魂所在。该片故事性不强,但满满的诗意和大唐文化的绚烂画卷,成为连接当代人“挣不断的红丝线”。《早发白帝城》《上李邕》带火了重庆一江碧水,为美丽山城赋予诗意。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大足时,那些诞生于唐风宋韵、具有浓郁大足乡土气息的古诗词,也在回响起千年大足的历史鼓点,放射出悠悠古昌州的灿烂芬芳,让我们多了一个记住大足、爱上大足的理由。
  据史料统计,自宋以来,共有70多位诗人留下了300多首关于大足的古诗,咏山歌水,有花、有景、有史、有情。
  据考证,有记载的最早一首大足古诗,是宋朝宣和(1119年—1125年)年间任昌州知州的张唐民写的《题扪参阁诗》:“讼简民纯羡小州,两衙才退似归休。一 怀山果三升酒,暮掩青峰即下楼。”此诗盛赞大足打官司者少,民风淳朴。即使要处理诸多事务,每天公务结束,仍有轻松心境。
  在大足的古诗中,有相当数量是歌咏现在已无处可寻的昌州香海棠。宋代进士刘望之诗《观海棠》里“平山堂下花无数,看到海棠春好处”,为大足海棠“立此存照”;昌州知州于倞在《太守咏海棠》中赞海棠香气袭人:“和风春满园,草木皆芳薰。”明代公安派文坛领袖袁宏道虽未来过大足,但听闻大足海棠大名,在《送从军罗山人还大足》中动情写下“青袍白马翻然去,念取昌州旧海棠”诗句,意思叛乱已定,前来从军的大足罗山人终于可以返乡欣赏年年盛开的海棠花了。
  在大足历代古诗中,歌咏的远不止于香海棠。宋代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杨甲有描写大足道观的《安静观诗》:“青山转龙脊,矫首西南天。”明代大足文人夏守銮写大足东报恩寺诗:“疏雨瞑浮江竹翠,淡烟晴映海榴红。”清代大足县令张澍写大足南山:“丹崖翠嶂笑颜开,风送闲云眼底来。”
  大足石刻在古诗中也有精彩描绘。明代忠州刺史战符在《灵湫泉诗》中曰:“照耀金光云影净,岩前又喜见诸天”,即低头看到的是清澈的池水,抬头又见精美的石刻造像。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圆觉洞外的《无题诗》用“浮世寄俗无凭准,日月如梭似电紧”来说明岁月如梭、人生苦短,更应珍惜光阴、多行善事的道理。
  大足石刻禅诗数量不多,但哲理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宝顶山石刻圆觉洞外《明月图颂》:“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照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该诗主要劝导世人珍惜时间,热爱生命,一心向善,不要被外界的浮华所迷惑。
  清代乾隆年间大足知县李德用八景诗推广大足被传为美谈。海棠香国、西池嘉莲、东郭虹桥、石坛夜月、北塔悬岩、南山翠屏、宝顶烟云、滴水清波。他给每个景点都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即大足八景诗。在《海棠香国》中写道:“洛阳未许擅风流,独让佳名在此州,”夸大足海棠比洛阳海棠更美。
  大足古诗可谓星光灿烂,穿越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向今天款款走来。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认为,《长安三万里》的大火,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启示,好的内容是根本,传播形式同样重要,要找到符合当下审美的惊艳表达。
  作为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大足古诗,除了需要理解诵读外,怎样找到一种“符合当下审美的惊艳表达”,既是我们记住乡愁的需要,也是让独特的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需要,更是让大足古诗火爆出圈、让世人多一个爱上大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