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276期 >2023-07-26编印

“假积极”要不得
刊发日期:2023-07-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龙
  日常,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一种“假积极”。这种现象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对人积极,对事不积极。少数领导干部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对待他人诉求,满口应承,却始终“不来事”,有一种“答应得爽快,做起来不见效果”的感觉。二是对上积极,对下不积极。把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喜好作为工作推进的“总抓手”,一点不顾实际情况,讳疾忌医。甚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高度重视,连夜开会部署、时时过问进度,但对于下级部门和群众的诉求却是不闻不问,能等就等、能拖就拖。三是对过程积极,对成效不积极。一些干部喜欢高调“来事”,总把“累”和“加班”挂在嘴边,往往做了一件不痛不痒的事,却要让“天下皆知”、让领导知道“我累”,却对事情的成效只字未提、闭口不谈。
  毋庸置疑,“假积极”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既体现不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还浪费时间、浪费资源,耽误工作推进,甚至伤害真正脚踏实地干事的人的积极性和感情。从深层次来讲,“假积极”就是一种打着努力工作幌子的慢作为、不作为。
  出现“假积极”的原因有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要让“假积极”变成“真积极”,首先需要在观念转变上“真积极”。要切实认识到工作积极不等于瞎折腾,能否高质量完成每一项工作才是关键,工作成效是否达到预期才是检验的标准。其次要在考核方式上“真积极”。很多人工作中“假积极”,是因为考核“指挥棒”出现了问题。建立一套既能完成单位目标任务、又能清除“嘴上功夫”造成的鱼目混珠的绩效考核方案至关重要。因此,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引入三方评价,常态化检验工作成效,让“嘴上功夫”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最后,在加强监督上“真积极”。监督就像大坝,不仅是拦住洪水的重要设施,更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手段。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在评价干部工作绩效时,既要看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意见,还要看下级单位和同事们的意见,更要多听听群众的真正评价和平时工作表现,避免“突然积极”的“双面人”出现,真正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