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联合开展考古调查与研究。川渝已联合召开数十场学术会议,联合完成“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部分考古发掘,并启动涪江流域考古调查工作。
——联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已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川渝联手打造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四川段进展顺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四川段纳入全国重点建设区,正在合作编制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
——联合实施非遗传承保护利用。两地已合作成立川渝非遗保护联盟,推动平台共建、信息共享、网络共创、人才共育,联合开展“成渝双城蜀绣名家名作联展”等线上线下活动近百场。
联袂创新产品
在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的背景下,川渝结合消费新趋势,携手创新文旅产品供给,打造文旅新业态、消费新场景,推动巴蜀文旅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先感受成都的精致,再欣赏重庆的立体”,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出行选择。
——携手创建文旅品牌。川渝联合推出“安逸四川·大美重庆”文旅品牌,成立西南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群推进联盟,策划推出“宽(宽窄巷子)洪(洪崖洞)大量”“解放碑和春熙路”“点石(大足石刻)成金(金沙遗址)”等创意主题宣传,实现品牌互推、游客互送。今年春节期间,“宽洪大量”组合创下各自开街以来节假日最高接待量。
——联袂打造旅游精品。川渝联合发布世界遗产、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等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推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题游,打造跨省市精品旅游联线产品。
——合力促进文旅消费。川渝联合开展“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等双城互动营销,两地280余家旅游景区携手开展“百万门票免费送”等优惠活动,合作启动“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联合参加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国际展会,联合主办“澜湄世界遗产城市对话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巴蜀文化旅游资源和新产品、新线路。
“联合开展产品创新,有效激发了巴蜀文旅活力。”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德川说。今年一季度,川渝文旅市场实现“开门红”,四川省旅游消费金额1930.93亿元,同比增长8.81%;重庆市重点监测的120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021.9万人次。
合作共建共享
为进一步提升两地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品质,增强巴蜀文旅竞争力、吸引力,川渝两地还加快建设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和建设平台,合作推进文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打破行政区划,探索文旅经济区建设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四川资阳和重庆大足,依托同根同源的石刻文化遗产资源,携手推进“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渝东北和川东北毗邻区县共同发掘优质生态康养旅游资源,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川渝嘉陵江沿线多个区县联合编制《嘉陵江文化旅游风景道建设方案》。“两省市已联合实施重大文旅项目30个,总投资400多亿元。”陈德川说。
——一体化公共服务机制日益完善。川渝推进“川渝通办”、川渝阅读“一卡通”等重点项目;从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审批等8项行政审批共享互认,推行川渝文旅行政审批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快构建川渝文化旅游大市场。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川渝正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高铁沿线站点布局与重点旅游区域有效衔接,提升旅游交通服务能力;联合实施成渝双城射线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做好自驾车房车营地与交通干线之间联通公路建设,共同打造巴蜀“快旅慢游”交通体系。
——智能化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川渝合作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智游天府”“惠游重庆”公共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旅游、文化、公共服务三大类16项服务。
重庆市文旅委主任冉华章说:“随着川渝文旅产业共建共享理念、机制、措施不断深化和落地,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已全面起步成势,‘十四五’末有望初步打造成国际知名文化和旅游品牌,成为推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引擎。”
(刊于《半月谈》202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