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义华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唐代诗人王毂的《苦热行》,面对难耐的酷热,把高温天气比作大洪炉,令人难受、难熬。在热浪滚滚之下,人们纷纷选择各种方式避暑纳凉。
在世界遗产大足石刻的题记中,研究专家在大足北山、南山石刻区,发现了800多年前的10多则石刻避暑题记,其避暑纳凉方式值得今人借鉴学习、发扬传承。
公元1177年夏,曾任石照县(今合川一带)县令吕元锡,携弟避暑于北山石刻区。在北山石刻湾弥勒下生经变相左门框外侧上方留有题记:“吕元锡同弟元牧,数来此避暑,煮饼、瀹茶、弈棋、赋诗,为终日留,淳熙丁酉夏”;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留有杨彦翔、吕元炳“追凉于此”的题记;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夏季,郭庆祖等留下“逃暑岩阿”题记……
从南北二山石刻区避暑纳凉的题记可以看出,大足古人避暑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追求满目绿水青山的生态纳凉。800多年前的大足南北二山,古树参天,满目苍翠,山泉汩汩,凉风习习。在吕元锡“寻仙追凉”的南山三清洞旁有这样一处题记:“端平二年六月六日,江原樊允季领客资阳王熙避暑于此,枕石藉凉,盘旋终日,松竹间风,时作秋声。”专家解读称,公元1235年六月初六,祖籍江原(现四川崇州市境内)的樊允季带领一名叫王熙的客人到此避暑,他们听着松树和竹林间传来的风声,享受凉意。
二是追求底蕴深厚的文化纳凉。大足古人纳凉不是简单追求“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先贤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颇为讲究,除了对绿水青山自然风光的渴求,对纳凉避暑地的选择,还追求一种文化底蕴的熏染。
清乾隆年间,时任大足知县李德首创“大足八景”,南北二山就有两景,一为古木参天、曲径通幽的“南山翠屏”,是历代文人墨客纳凉品茗、吟诗作赋的好去处;二为立于山岩边、鬼斧神工的“北塔悬岩”。同时,南北二山最终形成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对天下文人雅士具有不可抵御的文化魅力。
三是追求一种心静自然凉的“心态纳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消暑》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端坐自家庭院之中,任清风徐徐吹拂,渐渐就凉爽了。
“心态决定状态”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说法。古人闲适、慵懒的夏日生活,令今人心生神往。“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南宋诗人杨万里闲来无事,书又不想读时,捧起泉水浇芭蕉,滴滴答答的水声,让人心生清凉,小孩误以为下雨了。诗词里的夏天滋润着心灵,令人心静如水清凉如意。
大足古人避暑纳凉的生态向往、文化追求、心态修养,是值得今人好好学习、发扬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