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269期 >2023-07-17编印

立足生态优势擦亮“金字招牌”
彭水:绘就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刊发日期:2023-07-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为布福娜中药材产业基地。彭水日报记者赵琴摄

图为布福娜中药材产业基地。彭水日报记者赵琴摄

  

□彭水日报记者赵琴廖凯易
  一块块标准化农田,一处处现代农业设施,一座座美丽村庄……走进彭水县润溪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四处呈现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
  今年以来,润溪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紧围绕全乡“一圈两轴三片区”目标定位,重点发展食用菌、中药材、乡村旅游产业,擦亮“金字招牌”,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山上结出致富果
  在莲花寺村布福娜中药材产业基地,山坡地上竖着整齐的棚架,其上爬满交错缠绕的藤叶,一朵朵布福娜花花开正艳,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片火红色的花海,1000余亩布福娜正茁壮生长。
  据基地负责人熊刚介绍,布福娜是食药同源的特色稀缺产品,果实可以用来做饮料、酒、面膜等,嫩芽可以用来做茶叶,叶子可以用来做香皂,根和茎可以用来做中药材,用途十分广泛。但目前人工种植面积仅为1.2万亩,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土壤肥沃、海拔高、湿度大、日照少的莲花寺村非常适合布福娜的生长。2016年,经多次考察之后,熊刚选择从湖南引进布福娜种苗75000株,就这样,布福娜便在深山扎下了根。
  “2019年布福娜开始挂果,目前已进入盛产期,基地规模也扩大到了1800亩。”熊刚说,布福娜果大、味美、叶厚,不仅可做水果与药材,还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精深加工。
  今年,在离基地5公里左右的地方,一座占地9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布福娜初加工厂拔地而起。“目前,加工厂只上了一条生产线,可以对布福娜的根、茎、叶子进行初加工。”熊刚介绍,明年,加工厂还将再上一条生产线,生产布福娜果实蜜饯,打造一条完整成熟的布福娜产业链。
  如今,基地在发展种植产业的同时,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资源,打造旅游度假项目。“目前,我们也实现了这个一产向二产向三产的融合性发展,打造布福娜星空露营基地,配套了民宿、帐篷、房车营位等,实现日均400人的旅游接待能力。”熊刚说,露营基地在今年5月已经开始营业,将极力为游客们提供更好的游玩体验。

山中有间咖啡屋
  在樱桃井村2组寻梦山谷农业休闲度假中心,沿着新建的人行便道一路向树林深处前进,不多远便能看到一座篱笆围成的村落小院,院落门楣上挂着招牌“寻梦小院”,清风拂面,咖啡清香扑鼻。
  院落的左侧有一座草屋,房屋左右两侧各开一扇木窗,右侧的窗前站着位年轻的女子,正为客人冲泡咖啡。她叫王小霞,这间乡村咖啡屋就是她与寻梦山谷农业休闲度假中心合作经营的。
  王小霞告诉记者,她本在县城经营一家围炉煮茶小院,生意红火。随着农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樱桃井村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让她萌生在这经营咖啡屋的想法。几经考虑,王小霞与寻梦山谷农业休闲度假中心开展合作共同经营。
  今年5月,在寻梦山谷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增设了休闲亭、草坪、小院、露营基地。经过一个月的打造,这间草房咖啡屋正式开业了。
  渐渐地,咖啡屋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专程来找这间“乡村咖啡店”。“挺好耍的,在这里既能感受田园风光,还能喝喝咖啡,感受年轻人的生活。”来自荣昌的游客张珂在网上看到后慕名前来,朴实自然的环境让她特别满意。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便有了吃饭住宿的需求,寻梦山谷便与樱桃井村签订合同,拥有了黄地峡巴渝民宿经营权。“我们寻梦山谷总面积220亩,除了户外咖啡,还打造了钓鱼基地、露营基地、亲子松鼠乐园、烧烤区。以咖啡屋为中心,所有区域在10分钟内都能到达。”王小霞介绍,希望将寻梦山谷打造成集吃、住、游、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摩围山后花园”,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山下撑开“致富伞”
  走进白果坪村4组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摞摞肉嘟嘟的平菇从菌棒两端冒出头来,鲜嫩肥硕,长势喜人。村民杨书英和她的同伴们正拿着箩筐穿梭在大棚中忙着采摘平菇。
  “目前,整个基地共70个大棚,每个大棚有5000至6000个菌棒,已经进入盛产期。”重庆吉丰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曾信春介绍,基地所在位置海拔高、早晚温差大、土地肥沃,为反季节种植平菇提供了有利条件,生长周期正好填补了4月至10月的市场空白。去年,经过招商引资,重庆吉丰食用菌有限公司与白果坪村签订协议,以“公司+村集体”的模式落户润溪。“去年3月进场,4月出菇,由于天气原因,去年没有达到预期效益,今年,我们又重整旗鼓重新出发。”
  “今年我们平均每天出菇量在4000至5000斤,每天都有1至2车的平菇运往重庆双福市场。”曾信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由于量大、肉质厚、品相好、口感佳,他的平菇在双福市场有了当天的定价权。
  平菇的落户,也给附近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上班。“今年我一直都在基地上班,做些制菌棒、翻包、采菌的活,平均每个月工资在4000多块。”杨书英说。
  “每天基本有1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每月的劳务工资在4万元左右。不仅如此,按照协议,收益的15%属于村集体经济。”曾信春说,下一步,公司也正与村里协商,计划建设生物肥料加工厂,将废弃的菌包变废为宝,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