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明(四川)
刚抵达村口,两座堡垒似的寨门就突兀眼前,雄伟霸气;两边高高的石砌城墙向村中延去,进入村里只能通过唯一的这条石路,宽不过3米。
雨补鲁,贵州兴义市清水河镇的一个古老村寨,居于天坑之中,现列入中国传统保护村落。因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厚历史底蕴吸引着我,不惜跋涉千里寻它而来。
雨补鲁,彝语“低洼的地方”。黔西南州随处可见的喀斯特地貌造就这一方神奇,天坑四周奇峰林立,半山腰的岩壁有一处泉水终年汩汩流淌,村民引水建起一条环绕村中水渠,既保障土地庄稼的灌溉,又能保障村民的饮用生活。水流到村西头一低洼处(也称地漏)进入地下暗河。如此自然奥妙,有地质学者考证指出:它是迄今发现宜居的华夏首坑。
石砌的村道两旁和散落的民居周围,高大的芭蕉翠绿欲滴,让人有些怀疑是不是走进南国热带雨林之地。愈往村寨里走,愈加感到土地的平旷、树木的葱茏、村野的清静。那些全用石头砌成的石墙、石路、石屋粗硬而古朴,融于这自然环境之中却又那么谐合,更显时光深处的青幽魅力。
望乡台前,两棵巨大的古榕树苍虬繁茂。刚进村口时,还是晴空万里,四周的奇峰山岭上还好似缀着朵朵白絮,我正惊诧于巨伞下的这片荫凉好褪去一路行程的烦热,一阵风“嗖嗖”吹过,一猛子的雨滴就打了下来,快速地闪到旁边亭子还不到两分钟,风散雨停。人说贵州“天无三日晴”,而我体验到的却是贵州的一日几晴几雨了,不到半日的行程路上,我们已经历了三场大雨相迎。望乡台,是村民们平常聚会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地方,也是这个有着600多年人居历史126户人家祭拜故乡的地方。听村民讲,这两棵连同村中那棵大榕树,常年青绿,几百年不见枯萎,就如居于这里的人们,代代相传,繁衍生息。在望乡台旁的亭子里,我与村中一陈姓老者的交谈中,知道了古寨的过往。
村民大都是陈姓人家,相传他们的先祖是元末明初建立了大汉政权的陈友谅。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陈友谅中流箭而亡,陈氏族人为摆脱朱元璋追杀,一路出逃到贵州夜郎国(今贵州安普)躲避安居,后又与当地董姓族人发生争斗,不得不一路辗转来到兴义地界上,这里虽地僻荒芜,居无人烟,却有地有水,草木茂盛,是个避乱安居之所。于是便安顿下来,陈氏族人就在这里代代繁衍至今。村中建有“陈氏宗祠”,一排三屋的石瓦房,供奉祭祀着他们的先祖,石墙外挂着数块木牌,上面展示着他们陈氏的家风家训。
村寨民居依山边高缓处修建,错落有致。灰白的石墙、青黑的泥瓦建成或一层或二层的民居掩映在绿叶古树下,一些嶙峋山石三五几块随意堆放在屋墙、院坝、路边,有顽皮孩童在石上石下尽兴玩耍,几处零星摆设的摊点上,陈放着本地出产的花生、玉米、红薯、瓜子,售卖的村民静静打望着外来的人,不闻吆喝声。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寻到天坑一地漏处(整个天坑有四处地漏)。地漏位于田野中,明显凹于地面3米左右,呈喇叭花状形。北京一位爱好艺术的大学生,志愿设计出一个方案由村民实施,使用村中随处可见的火山石铺满地漏四壁,在地漏底处留仅容一人大小的圆口,拍摄出来的天坑地漏更具有视觉冲击震撼力,而今成了每一个外来旅行者必打的网红卡点。
漫步整个古寨,清幽整洁。雨后寨子氤氲着草木之香,天坑上空时不时飘荡过来朵朵白云,悠悠然然。也许是追赶的脚步太匆匆了,我们难得有一方这寂静空灵的土地能如此心舒地停下来,寻思“世外桃源”是何样一个境地,在它乡和故乡间奔赴,雨补鲁——或许就是这么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