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义华
5月14日,大足棠香街道某居民接到陌生电话,称其京东白金条已到期,如不关闭将会影响征信。该居民添加对方QQ,与其进行语音通话并共享了自己的屏幕,后又通过对方提供的网址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站。网站“客服”以帮其关闭京东白金条为由要求其转账,该居民遂向对方指定银行账户转款5次共计164810元,后意识到被骗报警。这是5月30日大足反诈中心公布的一起电信诈骗案。
电信诈骗案频频发生,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从今年大足公布的电信诈骗案看,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起,还不包括因多种原因没有报案的。电信诈骗屡屡得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诈骗的“精准性”。
精准诈骗,就是骗子悉数掌握被骗者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以及职业、爱好,乃至最近高度关注的事物、目前所处的状态等等,为被骗者量身定做“剧本”,最后一步步引人入坑。
精准诈骗的危害性极大,越来越难被当事者识破。可总有人自信满满,不仅相信自己绝对不会上当,当诈骗事件出现时,还嘲讽一句:蠢人活该,这也能被骗?其实,在特定情境下,精准诈骗是否中招和智商高低没有绝对关系。
清华大学一位姓黄的50多岁的女教授遭遇诈骗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黄教授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就接到了诈骗电话,称她漏缴了各种税款等,骗子说出了房屋交易的所有细节,时间、地点、合同编号等说得清清楚楚,加以各种恐吓威逼,最终被骗1760万元。被骗的细节令人咋舌,黄教授多次转账,现金骗完了,还向亲朋好友借钱向骗子继续转款。
“精准诈骗”的升级版更需要提防。AI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出现了AI换脸通话、合成声音等情况。如果你的亲人朋友突然与你视频通话,因突发状况急需一笔资金,你会怀疑是假的吗?视频是真的,声音也是你熟悉的。殊不知,因为骗子“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科技进行犯罪,你还是亲自确认一下靠谱。
还有一种“广泛撒网、重点突破”的诈骗,看起来很离谱的短信,但总有人相信是真的。“因您信贷诈骗,缺席出庭,(警方)已通过‘天网’定位具体位置,现已通知当地执法部门和司法人员上门强制枪毙,如果在14点前去App自行结清欠款,就可以撤销执行。”“我是秦始皇,我其实没有死,给我打钱,我解封后收你当干儿子,君无戏言。”
诸如此类离谱的诈骗短信,发送10万条成本也不过几千元,如果有一个人“中招”,就“保赚不亏”。
不管是精准诈骗或是其他方式的诈骗,我们都要有一种不信鬼、不怕邪的精神,更不要相信找“快钱”的鬼道理。只要是要你转账、验证资产、输密码的,不管是点链接还是加好友,都要谨慎、谨慎、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