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231期 >2023-05-22编印

巴南姜家镇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四村联建一条道走到“黑”
刊发日期:2023-05-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黑产品”田间直播带货。 (巴南日报资料图)

“黑产品”田间直播带货。 (巴南日报资料图)

  

□巴南日报记者彭怡李攀
  初夏,巴南区姜家镇水源村,20余名村民正忙着在高标准农田里插秧育苗。
  “今年村里要扩大黑米、黑苞谷、黑豆等‘黑五谷’的种植面积,增加收入。”田垄上,水源村党委副书记包有原信心满满地说,“去年村集体增收11万元,今年应该只多不少。”
  从蔡家寺村到周边的水源村、河面坝村、平原村,黑苞谷、黑米、黑豆、紫薯、黑花生的“黑五谷”和黑鸡、黑鸭、黑猪、黑鹅、黑山羊的“黑五牧”组成的“十黑”产业,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能把‘十黑’产业做起来,要感谢蔡家寺村带着我们一条道走到‘黑’。”包有原的一句玩笑话,也是如今蔡家寺村带着3个邻村共同发展“十黑”产业的真实写照。

从“一黑”到“十黑”
产业发展开启“加速度”
  实际上,姜家镇最早发展“黑产业”的并不是蔡家寺村。
  “我们才是全镇最早种植黑苞谷的,可惜没搞好,大家就放弃了。”包有原介绍,水源村有良好的农耕条件,早在2011年时,就曾是全镇黑苞谷试点种植村,“那时候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懂技术,种出来的黑苞谷干瘪瘪的,农户们尝试了一下就纷纷放弃了。”
  然而,姜家镇与黑苞谷的缘分却并未就此终结。
  “2015年,作为市级贫困村的蔡家寺村,一眼就相中了黑苞谷种植,并将其作为脱贫产业悉心培育。”蔡家寺村党委书记徐波说,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汲取多地种植经验,再加上专家手把手指导,蔡家寺村初次试种的500亩黑苞谷收获成功,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为村民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黑苞谷的成功,为我们的脱贫工作打开了突破口,从那以后,蔡家寺村就一门心思专注‘黑产业’发展。”徐波告诉记者,近年来,蔡家寺村从种植黑苞谷的基础上发展了黑米、黑豆、紫薯、黑花生的“黑五谷”,还拓展了黑鸡、黑鸭、黑猪、黑鹅、黑山羊的“黑五牧”养殖产业,“十黑”产业在2022年给全村带来了1300多万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农产品保质期短、销路单一等问题,蔡家寺村布局建设“黑产品”精深加工及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不仅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气调库一个,还成立了“一水黑”产品销售公司统筹“十黑”产品销售。

从“踟蹰旁观”到“携手参与”
跨村联建打开新思路
  眼看蔡家寺村将“黑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周边村民羡慕不已。
  “我们村水源、耕地条件都不差,没理由搞不好‘黑产业’。”2022年,恰逢水源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有原等村干部再次将目标锁定“黑产业”。
  不过,要让经历过一次失败的村民再次齐心发展“黑产业”却并不容易。
  “以前都没搞成,如果这次又搞不好怎么办?”村民魏良全说出了一些村民心中的顾虑。
  于是,包有原多次向经验丰富的蔡家寺村“取经”,想方设法搭上“十黑”产业快车,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想扩大产业规模,正愁缺良田,两个村是一拍即合。”对于“跨村联建,将水源村5000亩高标准农田打造成‘黑五谷’种植基地”的发展提议,蔡家寺村不仅完全赞成,还同水源村签订了无条件收购协议,并安排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到水源村手把手教授村民种植技术。
  “有了蔡家寺村的帮助,‘黑产业’在我们村也是稳步发展。”包有原介绍,去年全村村民总收入增加近70万元,村集体向村民发放的务工费合计约68万元。
  当初心存顾虑的魏良全,一跃成为村集体务工收入的冠军。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
优势互补破解发展难题
  跨村联建模式为“十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蔡家寺村主动向同样毗邻的河面坝村和平原村发出了邀请,将它们纳入跨村联建范畴并实施产异化发展。
  “无论是产业发展需要还是乡村振兴的共同目标,都应该带动周边村子一起发展。”徐波介绍,在巴南区“党建引领·百村振兴”行动的引领下,蔡家寺村正通过“村村联”“村企联”“村机关联”“村校联”等模式,合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初夏,河面坝村的千亩油菜基地已进入采收期。
  “油菜采收后,会送去蔡家寺村进行深加工。这些耕地就会有新的用途。”河面坝村党委书记钟仕高介绍,作为“黑产业”的种子培育、试验基地,河面坝村的许多田地都会在收成一季的基础上,用作试种“黑产业”的新品种、培育更加适合姜家镇区域种植的农作物。
  而交通基础设施较好的平原村,则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小学劳动社会实践等,发展“黑产业”特色社会实践课程,布局打造研学体验、教育基地。
  “我们村正在打造‘庭院经济’,与蔡家寺村一起将黑产业的产品做成花篮等文创产品。”平原村党委书记杨福梅介绍,蔡家寺村还请了园艺师、美术学院教授等到平原村为村民上插花课,让“菜篮”变成“花篮”。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姜家镇4个联建村300名群众实现务工增收4000元。
  姜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跨村联建推动了村与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有效破解了各村产业发展“小而散”、同质化经营、人才缺乏、运作不规范、难以实现规模运营等问题,加快了“黑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