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网捞虾
□新渝报记者陈安林张琦杨琢文/图
今年五月,“00”后“塘主”彭川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年产值。“去年我的虾塘年产值有40万元左右。”彭川略带羞涩又骄傲地说起了虾塘的“战绩”。
2022年,彭川进入鲸智(重庆)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在彼时的龙水镇盐河村“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里负责田间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彭川逐渐掌握了养殖技巧。2022年5月,彭川随基地搬迁至大安农业园区(三驱镇片区),流转周边60亩土地,正式开始独立养殖,并以成员身份加入了以鲸智(重庆)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成立的“渔小智稻渔产业联合体”。
“我们的渔小智稻渔产业联合体现在已经有了500多名成员。”该公司负责人袁建明介绍。从西南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博士毕业后,在政策的支持下,袁建明带着科研成果开始创业并成为“渔小智稻渔产业联合体”的带头人。
作为带头人,袁建明发挥专业所长,一边进行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小龙虾品质和产量;一边负责每年对成员们开展水质管理、饲料及药品投喂、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培训。截至目前,袁建明专业技术团队共实施技能培训、服务指导1500余人次。
“养殖这个行业对人的依赖度特别高。”为了更好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袁建明还成立了一个微信群,方便随时解答成员养殖方面的疑惑。“我距离近,一般遇到一些不了解的情况,就会直接过来询问。”相比其他成员,新手“塘主”彭川有了更多便利。
“联合体是统一的技术模式,统一的品质要求。”袁建明介绍了联合体的经营模式。
在技术板块,联合体基本采用“稻虾共生”模式。
初夏时节,位于三驱镇铁桥村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又热闹了起来。一旁的虾塘里,工人们合力拉起虾笼,一只只色泽鲜红、活蹦乱跳、个大肥美的小龙虾被工人们从稻田里打捞上来,并按照大小规格进行分类。另一边的虾塘里,插秧机来回穿梭,伴随着一阵阵轰隆隆的机器声,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苗盘上滑落,稳稳地立在水田里。“这是第一轮栽秧,5月下旬到6月初,我们会进行第二轮插秧。”袁建明介绍。可以预见,随着逐步插秧,6月初基地里的1053亩、300多片虾塘就将全部种满秧苗。
“5—6月的插秧和9—10月的水稻收割期间的排水其实也是一个晒塘过程,这可以增加田里的矿物质,有利于小龙虾生长。”正在插秧的小虾塘边,袁建明指着已经将水排出的虾塘解释,“插秧苗和收割水稻的时间也是小龙虾的繁殖期,排出虾塘的水后,小龙虾就会打洞进入洞穴内繁殖。”
说起稻虾共生模式,袁建明滔滔不绝。“水稻可以完成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残饵粪便以及养殖尾水的净化,为小龙虾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小龙虾养殖过程的残饵粪也可以作为有机肥、营养物质供水稻生长。”
“稻虾共生”模式加上袁建明的技术加持,联合体的养殖户们都走上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以渔促稻、以渔稳粮”的发展路子。养殖户的虾塘里全是“宝”,不仅一年四季可以养殖小龙虾,而且水稻还带来了额外收入。“以我们基地为例,丰产期平均每亩500斤的小龙虾产量,最高产量可达600斤至800斤,平均每亩地还有700斤的水稻产量。”
在小龙虾的整个销售板块,联合体打造的“鲸小智”品牌为养殖户们提供了选择。
“我们采用自愿自主的销售模式,‘鲸小智’小龙虾销售时,我们会提出对小龙虾的品质要求,并依据要求给出相应价格,以此达到以品牌促进小龙虾销售、推动整体联合体发展。”彭川就是选择了搭乘这趟“便利车”,“有了销售渠道,我只需要做好养殖这一件事情。”
搬入大安农业园区后,渔小智稻渔产业联合体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展到了四川。今年2月,在大足与安岳共同举办的培训班中,袁建明作为主要授课老师,为“稻+”产业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们进行了授课,受到了参训人员的广泛好评。如今,已有30余户来自安岳的养殖户加入了“渔小智稻渔产业联合体”。
“现在,我们基地正在带头探索线上销售,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大安农业园区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负责人和小智稻渔产业联合体带头人等多重身份加身,袁建明深感责任在肩,“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我也将竭尽所能带动更多人因为稻渔产业增收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