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五四”青年节·特刊总第219期 >2023-05-04编印

杨亚铮:说着普通话的“重庆崽儿”
刊发日期:2023-05-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走访村民。

走访村民。

  

□新渝报记者罗婷婷
  从河南到千里之外的重庆,一千多公里的奔赴,杨亚铮用短短的时间完成了从校园到田间地头、从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转变。
  2020年,刚大学毕业的杨亚铮,一直怀揣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梦想,于是他毅然踏上了大足的土地,成为了宝兴镇的一名基层干部。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杨亚铮戒除过客心理,把大足当成了第二个故乡,扎根大足的乡土之中,在宝兴镇白云村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
  “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国情调研、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指导、森林防火……都不是容易的事,既花时间,也耗费精力,我把这些当成一种历练,也当成一种成长。”杨亚铮说。
  初来乍到的杨亚铮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问题。农村方言多、土话多,并且现在留在村里的大多数都是只会说方言的老年人,如果不熟悉本地方言,听不懂群众反映的问题,也无法向群众解释政策,就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对重庆话一窍不通的杨亚铮,一开始听不懂也讲不出,工作一度难以开展。但他明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也在工作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方法,让自己从一开始的“两眼一抹黑”到后来的“能听懂一点儿”,再到现在的“已经会说一些”,和群众的沟通交流已基本没有障碍。
  “刚开始下村调研时,我会邀请同事一起充当‘翻译’。但过了几天,我发现了更好的办法,那就是直接去跟村里老人交流,他们往往说的是最正宗的方言,如果我跟他们能顺利沟通,那就算是过了‘语言关’,老人们也很喜欢我去跟他们摆龙门阵,一来二去,就在最短的时间内听懂了重庆方言。”杨亚铮说。
  两年的驻村工作中,杨亚铮既驻村又驻心,既联村也联情,他用心倾听民意,用脚步丈量土地,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行走在白云村的乡间小道,时常有村民和他打招呼,热情邀请他去家里吃饭,他俨然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外地人”,驻村工作结束后,还有村民挽留他继续留在村里。大足人民的热情和耿直,更是坚定了杨亚铮要留在这里为大足建设添砖加瓦的信心与动力。
  如今,大家提起小杨这个年轻人,都是竖起大拇指。而他不仅将群众的事放在心上,遇到紧急情况他也时刻冲锋在前。2022年8月,宝兴镇内发生了一场小型山火,得到消息后的杨亚铮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开展扑救工作。8月的重庆,烈日炎炎,气温一直居高不下,再加上热气逼人的火焰,现场扑救的人皮肤通红、汗水打湿了全身。山火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很快被扑灭,而一身汗一脸灰的杨亚铮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又立马赶往附近的村民家进行调查和安抚工作。
  对于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给了乡镇,杨亚铮并不后悔,甚至还带着一些自豪,他说:“我们都明白基层工作苦,但是我们也知道,越是苦难越能磨炼人,我们有着青年人的锐气,就要扛起青年人的担当,到真正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去,这样才能成就自我,不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