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206期 >2023-04-12编印

扎根大足15年
“新农人”黄承平把小竹笋做成千万大产业
刊发日期:2023-04-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村民在雷竹基地挖雷苗。
  (受访者供图)

村民在雷竹基地挖雷苗。   (受访者供图)

  

□重庆日报记者赵伟平
  4月6日,春光融融,大足区龙水镇一片2000多亩的雷竹基地里,笋农李文菊和另外7位村民两两一组抓紧抢收春笋。
  “今年,我们家的200亩笋子也开始收获了。”李文菊告诉记者,雷竹要种植4年才能收笋子,一亩可产笋2000公斤左右,收入上万元。望着满山的春笋,李文菊感慨不已,没想到曾经沉寂的大山,竟能带来如此大的收益,“这个变化,是宁波老板黄承平带来的。”
  黄承平今年56岁,毕业于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学校农学专业。10多年前,他一直想在西南地区找一片适合雷竹生长的土地,经过多番考察比较,他最终相中了大足。“这里的土壤以紫色土为主,质地为沙壤土,土层厚度在40—50厘米,且土壤有机含量丰富,特别适合雷竹生长。”他回忆说。
  可当地人没种过雷竹,不敢也不愿尝试。
  怎么办?黄承平一边大力宣传,一边带着农民干。2008年,他从大足区宝兴镇、万古镇、雍溪镇三个镇流转3000亩山地种植雷竹进行示范。经过5年多的钻研探索,他培育、改良出两个适应重庆气候和土壤的雷竹品种,其中“承平细叶雷竹1号”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新品种。
  看着雷竹产业初见成效,大家陆续行动起来,建起雷竹种植基地。黄承平一有空,就到山坡上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哪家的雷竹长得高一点,哪家的雷竹行距密一点,他都清楚。
  雷竹笋生长一般分为两个季节,即春笋和冬笋。为了实现一年四季产笋的目标,填补夏秋季和春节前后没有新鲜竹笋上市的空白,黄承平探索出利用稻糠覆盖技术,调控土壤温度、湿度,精准控制出笋时间,让雷竹一年四季可产新鲜竹笋。
  “一般的竹笋大多为春笋,几元一斤,我的春笋则可卖到10元/斤,冬笋可卖到30元/斤。”黄承平说,目前,他陆续建立起来的3000亩雷竹基地已开始产出,一年销售额就达3000万元,创立的沁旭熊猫雷笋股份有限公司也成功在“新三板”上市,使得雷竹在大足扎下了根。
  如今,黄承平已在大足扎根15个年头。在他的带动下,大足雷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目前已有10多个企业和业主、700余户散户种植雷竹,面积达到两万亩,主要分布在宝兴、龙水、万古、雍溪等乡镇,其中连片种植面积有6000余亩。
  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雷竹产业的做大做强,当地还编制了《大足区笋竹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将围绕雷竹基地建设、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力争到2025年,建成占地面积达5万亩的雷竹基地,把大足建设成名副其实的西部“雷竹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