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前锋 文/图
磨盘寨又称磐石城、大石城,位于重庆市云阳县新县城龙脊岭公园的最高处,属将军梁山脉,为原双江镇爱国村地界,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52.5亩),寨高垂直30到59米,呈圆锥形状,节节升高,形似磨盘,状如玉笋,四壁悬绝,屹然独立。澎溪北来,在陈家溪折而向西,与浩浩西来的长江,两江交汇于磨盘寨下的澎溪口。磨盘寨正好位于两江交汇山上,两江环侍,夹岸而居,上为平旷,有田地、水井、池塘、房屋、桑竹之属,广植五谷、尤盛柑橘。“城北有修竹万杆、梨树千株,绿影参差,怪石嶙峋,从山腰直达崖壁。城南有翠柏参天,间以柞梨,其他繁花芳树,不可胜数,隆冬不寒,盛夏不暑。山顶俯视大江,船从崖底上下,可手引其帆樯也。”(涂风书《磐石城记》)。宋元以后,建有昙华古寺,受云阳本地善男信女崇奉,香火缭绕,庙食百世,为川东名刹。而或骤雨初歇,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流水飞溅,悬空坠落,如练如虹,如梦如幻,此为云阳八景之一的石城烟雨。涂凤书有诗云:
万壑千山拥石城
缭亘更有大江横
晓烟楼欲空中换
春水船疑画里行
草树齐芳前夜雨
峰峦争出远天晴
野棠飞尽垂杨绿
下有幽人坐听莺
磨盘寨最初的记载,出于常璩的《华阳国志》“朐忍县,山有大小石城势”。磐石城就是其中的大石城,常璩为晋朝人,可见在一千八百年前,有文字记载的磨盘寨就已经存在。二〇一七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磨盘寨开展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青铜器,硬是把磨盘寨的文明史推到商周时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走出峡江丛林,在此定居,劳动,生活,繁衍,成为磨盘寨上最早的原住民。
南宋时期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兵部侍郎余玠受命镇守巴蜀,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而此时巴蜀已为抗元前线,他采纳播州人冉醊、冉璞兄弟提出的“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御敌方略,以重庆为中心,因山为垒,棋分星布,以寨堡扼控水陆大道,置要隘配备梯次纵深,筑青居城、大获城、钓鱼城、皇华城、天生城、磐石城、白帝城等十五座军事城池,连山跨河,互为掎角之势。其中,余玠部将吕师夔、上官夔分守磐石、天生两城,率部与元军作战,经过多次战斗检验,磐石城固若金汤,成为著名的抗元军寨。余玠因为治蜀有功而被宋理宗封为兵部尚书,一二四八年,在打退蒙古人多次进攻后,余玠以吕师夔部为先锋,起巴蜀十万大军,以吕师夔部为前锋,效法诸葛亮誓师北伐,一度打到元军的前进基地汉中,我们的祖先在吕帅的率领下为前部,号“板楯军”,第一次登上抗元战争的历史舞台。余玠自杀,吕师夔去职后,上官夔率部仍然坚持在孤悬敌后的磐石城抗元30多年,直到1275年7月,上官夔与南宋降将杨文安率领的元军在天生城大战50余日,抵挡住了元军的疯狂进攻,杨文安见不能攻克天生城,转道进攻磐石城,在杨文安的攻击利诱下,磐石城的南宋守军谭妆和在苦战数月后才最终放弃抵抗,而此时,蒙古大军已经打到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距南宋政权已经灭亡只有三年。
明崇祯末年,万州罗岗坝人谭谊率谭宏、谭文兄弟,以明夔东右路协守的名义盘踞磨盘寨,并在澎溪河口建立水军,坚持抗击李自成余部李来亨、袁宗第、刘体纯、郝摇旗等姚黄十三家的农民起义军,谭谊自驻磐石城,派谭宏驻扎天生城,谭文驻澎溪口,与忠县秦良玉互为犄角,抗击李自成、张献忠和满清八旗。偏安江南的南明皇帝,为谭氏兄弟加官晋爵,分别封谭谊为仁寿侯,谭宏为新津侯。面对来势汹汹的清朝八旗军,谭谊和谭宏先是积极抵抗,反清复明,与八旗军多次在川东一带激战,给清军造成重大损伤,尤其是谭文率领的水军使清军蒙受了巨大损失。清政府改变策略,剿抚并用,许谭氏兄弟高官厚禄,谭宏、谭谊有意投降,水军统领谭文坚决不从,商议未果,发生内讧。1658年11月(清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在清军进攻滇、黔,李定国率领南明军主力迎战之际,为解滇黔之围,在南明永历皇帝的严令下,“三谭”和投降南明的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夔东十三家”尽起水军两万余人,战船500余艘进攻重庆,猛攻朝天门、千厮门、储奇门,清政府四川巡抚高明瞻吓得弃城而逃,救援重庆的吴三桂止步成都。正在重庆唾手可得之际,12月15日,早已有心投降大清的谭谊刺杀力主抗清的水军首领谭文,然后投降清军,清军顺势掩杀,起义军被沿江东下,一直退到云阳铜锣渡口,南明政权发动的川黔大反攻重要的“重庆战役”失败,至此,偏安一隅的南明政权日薄西山,直至走向灭亡。
谭谊,谭宏投降清朝,封谭谊为向化侯,谭宏为慕义侯,二人又投到四川巡抚李国英帐下,继续围剿李自成余部,顺治十七年,带领水军剿灭盘踞巫山的刘体纯起义军后,谭谊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在磨盘寨下的澎溪河口勒石铭功,名《得胜台》(现在得胜台存于三峡文物园),并赋诗一首:
地利称天险
台因得胜名
江郿环战舰
石堡结军营
击楫波澜静
挥戈烽燧平
蜀江从此定
磨勒纪升平
谭谊以向化侯领开云四川水师镇在升任兵部尚书李国英手下效力,在对付李自成余部李来的茅麓山战役中,李国英采纳了谭谊的“铁桶”战术,深沟坚垒,步步为营,使起义军进退不得,陷入重围。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清军对茅麓山发起总攻,李自成夫人高桂英、义孙李来亨率部顽强抵抗,后自焚身亡,起义军全军覆灭。谭谊目睹其高风死节,深感震撼,向康熙皇帝提出回磨盘寨修缮昙华寺养老:“乞归林泉,修昙华古院,击壤鼓腹,咏歌太平”,被告知不准,后调任贵州安龙秉节被苗民打死。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随着平西王吴三桂反清,谭宏在磨盘寨上竖起反清大旗,自号“武陵王”,一度占领涪、万、云、巫、奉、施、利大片区域,兵锋直指重庆,清廷震动,康熙皇帝派提督徐治都和钦差大臣苏赫臣葛起湖广、河南五省大军围剿,分七路向谭宏发起进攻,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正月初五,清军攻破麻柳场,磨盘寨,谭宏被杀,其族被灭。
至此,谭氏昆弟十六年的磨盘寨岁月落幕,其保境安民,战守有备,客观上起到了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作用,使得云阳在烽火连天的明末清初得以偏安,人口得到增加。但谭谊、谭宏首鼠两端性格,抗清、降清、反清的反复无常,注定不能和孤悬敌后,抗元三十余年南宋将士相提并论。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下达《填川诏》,由此开启了历时一个世纪之久的“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运动。湖南蒲圻涂氏一支,辗转来到云阳高阳黄连坝、黄石老屋场一带落脚下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一方大户。清乾隆年间,涂怀安从谭、柳二姓中购得磨盘寨,其后为躲避白莲教和滇匪之乱,大批涂氏族人陆续搬到磨盘寨,从乾隆年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涂氏在磨盘寨居住了150年之久。住户从最初的几十家发展到数百家,因为山上有两口常年不竭的水井,还有两亩见方的堰塘,周围四下都是涂氏田产,一直到澎溪河沿岸直至高阳,大多平时在山下谋生,有警回寨,日子也算充裕。寨子里有学校、祠堂、药房、商铺、有三宫六殿和演武场,占守两便,文武双修,又经过同治和民国初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俨然成为一座高山小城。晚清民国时期,为躲避棒匪和散兵游勇的骚扰,著名才子涂凤书随族人从高阳迁到磨盘寨,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1903年(清光绪29年),通过南京乡试,高中举人,曾任凤鸣中学、云阳中学校长,后出任黑龙江龙江知府,民国初年出任段祺瑞政府的国务秘书,专门负责起草各类文书和政府诏令,由于为人诚恳,低调务实,文学修养深厚,深得段祺瑞的赏识。1918年8月,涂母六十大寿,段祺瑞亲书“令德茂滋”金匾,作为贺礼,当送金匾的船靠岸塘坊码头时,鞭炮从码头一直响到其母居住的磨盘寨。涂氏的富裕一直使得不法之徒的垂涎觊觎,但是由于地势险峻、防守严密,武器先进,团丁骁勇,山下耳目众多,棒客、土匪多绕道他途,其间也发生过几次战斗,都有惊无险,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末),滇匪蓝朝鼎串扰云阳,猛攻磨盘寨,涂氏族人据险固守,围攻磨盘寨三十余日,甚至打到瓮城,危急时刻,湘军提督周达成率军赶到,内外夹击,蓝朝鼎败走陕西。民国9年(公元1920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二,地方武装数百人围攻磨盘寨,号称“吃大户”,企图劫掠富户,也因为城高险峻奈何不得而退走。
1940年,为了应对日寇可能发起的对重庆的进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成立夔巫要塞区,专门负责长江沿岸的防御,在南北两岸广修工事,1941年初,海军在磨盘寨设立江防要塞司令部,负责整个川东江防,隶属于江防七大队。1942年的石牌保卫战期间,七大队奉命开赴前线,在西陵峡、夔门一线布置水雷,为石牌保卫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在磨盘寨上驻有要塞415团两个连,配备当时最先进的苏制防空高射炮,还设有防空观察哨,架有电台,专门监视日寇飞机,使得重庆方向提前得到被轰炸预警,为保卫“陪都”作出了贡献。
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会议后乘坐“江峡”轮东下,途经磨盘寨下面的长江,熟谙历史的主席在甲板上远眺磨盘寨,和随行人员讲起磨盘寨的历史,称赞磨盘寨“很奇特”。10年后的“文化大革命”引发的武斗,使磨盘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在热兵器时代,两派在磨盘寨残酷作战2个月之久,死伤100多人,动用了除飞机、大炮、军舰外的现代武器,把磨盘寨打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一批精美的明清建筑和建于南宋直至民国的防御工事,在这次战斗中毁坏殆尽,寨门寨墙上至今残留着斑斑弹痕。
1992年,新县城在磨盘寨下面的双江镇群益村奠基,后大规模动工,各种大型机械进场,机器轰鸣,炮声隆隆,昼夜不息。第二年,磨盘寨上流淌千年的两口泉眼开始干涸,再也流不出清泉,最后一批原住民开始搬迁,磨盘寨作为军事要塞的地位丧失后,也最终丧失了人居条件。2005年,三峡库区蓄水,水位上升100多米,尔后,万步梯、龙脊岭公园建成,盘山公路直抵磨盘寨蜂腰地带,千年险峻之古寨拾级而上百步石梯,就可直达寨门。在寨墙上驻足远眺,感受石城烟雨,南宋军寨的绮丽风光,体验一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气度。
目前,磨盘寨的保护修缮工程已全面启动,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仿南宋风格的军寨会历经沧桑,峥嵘再现,成为又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