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日报记者李达元
2021年底,丰都县创新提出家庭教育互助概念,率先在栗子乡开展试点,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利用留守儿童周末、寒暑假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互助活动。
“家庭教育互助会主要围绕孩子喜欢、家长满意来设置活动内容,主要开设剪纸绘画、艺术体育、生命教育、志愿服务、心理健康等课程活动。”近日,丰都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孙应霞说。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家庭教育互助会41个,入会会员4236人,构建起“县级联合会统筹指导、乡镇(街道)互助会组织实施、村(社区)互助点有效补充”的家庭互助教育体系。
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孙应霞介绍,丰都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每年约有26.5万人外出务工,3.9万名儿童留守。留守儿童失管脱管、家庭教育缺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痛点。
“针对这一痛点,丰都县委、县政府创新提出‘党建为魂、家庭为根、组织为本’基层治理理念,坚持‘基层治理的对象是社会,社会的最小细胞是家庭,家庭的中心是孩子’的原则,创新提出成立家庭教育互助会,以此解决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空虚、沉迷手机网络等问题。”孙应霞说。
丰都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教委、县妇联、团县委及各乡镇(街道)立即行动起来,印发《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成立全县家庭教育互助工作领导小组,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互助活动,切实解决留守儿童脱管失管等问题。同时,构建了以“县级家庭教育互助联合会统筹协调+乡镇(街道)家庭教育互助会组织实施+村(社区)家庭教育互助点有效补充”的工作体系。
“去年6月18日,全县召开‘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现场推进会,家庭教育互助工作在全县推广,逐步实现30个乡镇(街道)活动全覆盖。”孙应霞说。家庭教育互助会的常态化运行,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也让他们的父母安心、放心在外务工。
用好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务力量
家庭教育互助会搭建了志愿者服务平台,志愿者可对照自身能力和特长参与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务,帮助留守儿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形成正面导向。
那么,这些志愿者来自于哪些行业?高家镇家庭教育互助会会长孙树贵介绍,该镇于去年6月17日建立家庭教育互助会,有教师志愿者17名,其中党员5名,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学习、爱好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
记者从丰都县家庭教育互助志愿者协会获悉,在县级层面,组建了40支县级专业志愿服务小队,招募志愿者1800余人;在乡镇(街道)层面,以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医护人员等为主体力量,建成30支家庭互助教育志愿服务分队,共计700余人;在村(社区)层面,以村社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官、乡贤、返乡大学生等为主体力量,建成若干支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务小队,最终形成“40+ 30+N”的志愿服务体系。
丰都县家庭教育互助志愿者协会会长熊欣介绍,目前已开发家庭教育互助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志愿者服务信息化管理。志愿者加入队伍后,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精心设计课程,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内容。未来3年内,全县家庭教育互助志愿者力争达到1万人左右,基本满足家庭教育互助各方面需求。
家庭教育互助会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我们充分征求孩子和家长的意见建议,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美心、美慧、美艺、美言、美行的‘阳光五美’活动。美心即开展心理疏导活动;美慧即开展益智类活动;美艺即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美语即学习普通话和主持知识;美行即开展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栗子乡“栗米阳光”家庭教育互助会会长汪洋说。
“栗米阳光”家庭教育互助会只是各乡镇(街道)家庭教育互助会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一个缩影。三合街道、龙河镇的“鸿鹄之家”家庭教育互助会也是通过“家长共商共管、孩子互学互助”模式,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互助教育活动;名山街道打造以“叶脉画”“瓢画”“剪纸”等非遗传承为主的“1+X+N”课程体系;高家镇开设以葫芦丝、书法为主的兴趣课,以“爱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实践课,以“小小演说家”为主的表达课,让留守儿童同乐同进步。
目前,不同的家庭教育互助会(点)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所有互助活动严格遵循“双减”政策要求,坚持“活动为主、课程为辅,技能为主、知识为辅,关爱为主、教育为辅”,加强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持续培育和影响,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
建“大家”为小家、伸大手牵小手。全县建立的41个家庭教育互助会,使很多留守儿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在外打拼的父母能安心工作。开展家庭互助教育,切实解决了儿童留守无人管、父母在外管不住的问题,2022年暑期儿童溺水事故“零”发生,获群众尤其是留守儿童家长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