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义华
近日,笔者到云南蒙自去参加一个全国性的行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仁,在畅说来蒙自到底吃什么的话题时,几乎不约而同想到一道美食:过桥米线。好像不食此物就不算到了云南,更是枉来蒙自一遭。
在物质生产丰富繁荣的今天,我们不再为有没有而发愁,我们在为好不好而努力。一个外来客,我们到底在吃什么?吃历史,吃文化,吃故事。
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源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历史。过桥米线的由来有一个美丽深情的传说。清朝初年,蒙自城内有一书生在当地南湖筑一书斋,独居苦读。贤妻每日送餐,书生学业大进,但身体日渐瘦弱,妻甚为担忧。宰鸡炖汤,备肉片、米线,做“营养餐”。幼儿游戏中将肉片误入汤中,捞起品尝,滋味鲜美,妻即将汤食送往南湖。妻因操劳过度,晕倒桥上。书生闻讯赶来,妻醒,犹记得给夫送的汤食。开罐检视,无热气,以手捂罐,却又灼热烫手。尝食烫肉,滋味鲜美。妻子将前后经过向夫俱述。书生动容:“此膳就叫‘过桥米线’吧”。书生发奋苦读,高中举人。其妻过桥送膳被传为佳话,“过桥米线”也成名膳。
发展到今天,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蒙自也因过桥米线而获得中国特色美食城称号。一碗过桥米线,已经走遍中国和世界。据云南过桥米线协会数据,云南现米线加工规模为150亿元—200亿元,米线全产业链(不含配套与衍生产业)总产值达450亿元—600亿元。据统计,昆明、重庆、西安、成都、沈阳、广州等15个城市中,已有63500多家米线店,其中重庆超过1万家。同时,这碗过桥米线出口在亚洲占比达到55%以上,也逐渐覆盖到了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当文旅深度融合,特色美食也是文旅链条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扣”。人们在吃历史、吃文化、吃故事的同时,也吃出了旅游的精彩,吃出了外地游客的一片深情向往,也吃出了本地游子在异国他乡的眷念乡愁,最后吃出了一个数百亿级的产业链条,吃出了经济发展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