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毅
文旅经济,不仅是“幸福”经济,也是“眼球”经济。
当前,我国文旅业正进入恢复期,民众出游热情高涨,各地加大文旅推介,文旅主任(局长)们以短视频方式“出圈”,八仙过海“霸占”热搜榜,是好事情一件。
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网红局长”。如,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副县长的贺娇龙因身披红斗篷策马雪原的短视频火遍网络,被称为“马背上的女县长”,之后履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的她再次变身“侠女”,吸引了大量网友的眼球;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在广东推介旅游时意外走红后,长期用短视频推介当地文旅资源,被网友称为“最帅文旅局长”等。
不过,网络是一面放大镜,也是一柄“双刃剑”。文旅主任(局长)作为公职人员,一旦站在聚光灯下,任何细节都有可能被放大。由此,也出现了“丑出圈”“个人秀”“搞噱头”之流。
文旅主任(局长)们在“狂飙”流量时,如何不被“剑气”所伤,如何“网红”变“长红”?
正如有些文旅主任(局长)所说,视频制作要把握好“三感”:真实感,视频内容要实事求是、亮实底,“所见即所得”,不能让游客体验产生被欺骗之感;适配感,个人扮相与公众审美、宣传格调与当地风物等要适配,不能让人感觉违和;创新感,无论是角色设定、情景展现,还是场景选择、服饰搭配,都要有创意,不能一味模仿。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施展“镜外功夫”,要在提升文旅品质、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增进游客满意度等方面,做好“后半篇文章”,才能实现高效率转化、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