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渝报深度总第189期 >2023-03-17编印

轨道上的经济圈成形起势
刊发日期:2023-03-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首条市域(郊)铁路江跳线列车正在行驶中。
  重庆日报记者张锦辉摄

  首条市域(郊)铁路江跳线列车正在行驶中。   重庆日报记者张锦辉摄

  1月12日,轨道交通18号线李家沱长江复线桥实现合龙。重庆日报记者罗斌摄

  1月12日,轨道交通18号线李家沱长江复线桥实现合龙。重庆日报记者罗斌摄

2月27日,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 重庆日报记者罗斌摄

2月27日,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 重庆日报记者罗斌摄

  

  “开往春天的列车”又上线,重庆轨道突破500公里,全球最大规模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网建成……近来,在重庆市民的朋友圈里,“轨道”一词刷屏了。
  对穿山过江、“组团式”构建的重庆来说,轨道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不得不去”的景点,“云海列车”“单轨穿楼”“过山车体验”等被网友大呼“太
  上头”,同时还是拉动区域发展的强引擎,轨道通达之处,房价起来了、工厂
  建起了、产业园区兴旺了。
  同样,数百公里外的成都都市圈,轨道建设跑出加速度:成都轨
  道19号线二期等加速推进,四川首条跨市城际轨道交通线资
  阳段预计明年通车,市域铁路成资S3线、成眉S5线正
  抓紧建设,成德S11线即将全面开工……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成形起势。

发展逻辑
  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到2025年,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
  如此大手笔的规划,背后有着清晰的发展逻辑——
  从地势地貌看,重庆以及成渝轴线地区大多是丘陵山地,山环水绕、江峡相拥,呈现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按照规划,双城经济圈总面积达到18.5万平方公里,在如此超大城市群空间尺度下,轨道交通建设成本比高速公路低,具备速度快、运力大、绿色低碳的优势,正好满足中长距离出行需求。
  从都市区扩能看,近年来,成渝地区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而受建设用地等条件限制,中心城区规划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中后期,仅仅依靠道路交通来支撑城市发展、出行需求是不能满足的。以重庆为例,重庆中心城区对外射线高速公路中,日均最大断面流量超过2万辆的就有5条,均基本饱和或者严重饱和。
  而参照国际国内经验,轨道交通是缓解“大城市病”的良方。比如,伦敦高峰时段近八成进入市中心的出行通过城市轨道实现,京津冀、珠三角等城市群也是通过轨道交通来缓解高强度、高频度的出行需求。
  从产业发展布局看,由于成渝地区地处内陆,货物运输物流成本较高。《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轨道交通承担货运量的占比要由3.2%提高到10%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很明显,成渝地区的轨道交通正致力于补齐川渝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有效串联“产业轴带”,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沿线集聚,实现生产效率的最优化。
  当前,成渝地区轨道网络呈现出运输能力紧张与建设能力富余并存的现象。双城经济圈未来要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构建一个高效、畅通的轨道网络势在必行。

双向奔赴
  由此,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线路、多类型的轨道网络成为成渝两地的共同目标,也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
  重庆、成都这两个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正不断提级扩能,加密城市轨道网。
  在重庆,随着5号线北延伸段的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增至12条,运营里程跨越500公里。此外,年内还将计划开通10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中段和18号线,进一步实现中心城区的便捷畅通。
  在成都,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13条线路、总里程超500公里。当前,成都轨道19号线二期、8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8号线三期、27号线一期等多条路线正加速推进中。
  在成渝轴线地区,轨道交通“大动脉”作用凸显,加速推动“同城化”进程。
  比如,重庆规划了总里程约1061公里市域(郊)铁路网,实现主城新区12个区与中心城区直联。除了已经开通的江跳线外,璧铜线控制性工程云雾山隧道掘进完成60%;永川线、南川线正加快推进开工筹备工作;大足线、綦万线完成可研报告初稿,代建关坝铁路专用线工程完工,具备验收移交条件。
  此外,市域(郊)铁路与轨道15、26、27、28号线可贯通运营。更重要的是,重庆还规划延长市域(郊)铁路C1线(渝合线)至广安,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
  再看四川,作为首条跨市城际轨道交通线,资阳线于2021年开工建设,预计于2024年底通车。在不少人看来,它的建设标志着成资同城化将迈入“轨道同城”新阶段。此外,成德眉资一体化发展提速,市域铁路成德S11线、成眉S5线、成资S3线相继开工。另外,成自宜高铁正在紧张施工中,计划2023年底建成通车,将衔接渝昆高铁、成贵高铁,形成南下至昆明、贵阳、广州的高速铁路大通道。
  同时,川渝还携手一起干大事。根据“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显示,今年两地将联合建设渝西高铁、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川渝段),串联达州、广安、城口、开州、万州、合川、北碚、沙坪坝、成都、遂宁、南充、达州、江北、两江新区、璧山、铜梁、大足、资阳等20多个市(区)、县,轴线城市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强力引擎
  轨道的“延展价值”有目共睹。据相关研究,每投资1亿元的轨道交通项目,至少可带动GDP增长2.6亿元。可以说,轨道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黄金经济带”。
  当前,双城经济圈正致力于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轨道线已然成为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线”。
  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来说,当前,重庆城市轨道已串联起龙盛、汽博等片区,江跳线串联起双福片区,未来尖璧线、璧铜线、永川线还将进一步拉动璧山、永川等区县的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而成都方面,轨道沿线联通了成都龙泉驿、宜宾、德阳等地,汽车产业正加速补链成群。
  再看电子信息制造业,重庆轨道串联西永、空港、礼嘉智慧城等片区,产业抱团聚集效应越发明显。而内江、资阳、广安等地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轨道交通的助力下,不断引来项目投资,正处在上规模增效益的关键期。
  同时,轨道交通沿线商圈辐射能力大幅提升,“轨道、城市、产业”高效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比如巴南龙洲湾由荒山野地变成巴南“第一商圈”,北碚蔡家由偏僻郊区变身现代化“智慧新城”,成都龙泉驿由偏居一隅的农业村镇摇身一变成为新能源汽车智造重镇……无数区域的蜕变经历反复印证,便捷通畅的轨道日益成为企业家投资、市民落户、商业崛起的关键因素。
  轨道达,百业兴。双城经济圈的一条条轨道交通线,如同一条条发展“大动脉”,重塑着沿线城市的交通、居住、人文、商业和生产,拉动经济圈向前“加速跑”,意欲腾飞。
  据两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