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专题总第186期 >2023-03-14编印

乡村少年宫点亮孩子多彩梦
刊发日期:2023-03-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菜园丰收。

菜园丰收。

  

宝顶实验小学的"小导游"在景区练习讲解。(新渝报资料图)

□新渝报记者余佳文/图
 为丰富乡村少年校园生活,满足其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大足区正快速拓展乡村少年宫阵地,打造乡村少年的幸福家园和精神乐园,点燃孩子的多彩梦,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目前,全区已发展1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4所乡村复兴少年宫,基本实现区域内各乡镇全覆盖。

从文化传承中汲取成长养分
  “长大后,我要当一名导游,就地从业,把古人的思想、情绪、感悟都传递给游客。”今年12岁的蒋直慧是宝顶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在五年级时,她的想法还是长大后到父母打工的城市里挣很多钱,但现在不同了,她找到了自己的宝藏。“我的家在宝顶,它拥有大足石刻中的宝顶山石窟,能够告诉现代人很多道理,为人解惑。”蒋直慧说,想让更多人认识家乡的大足石刻。
  江直慧的变化,源于近年来宝顶实验小学对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建设。2021年9月,该校被确定为重庆市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学校,该校以“石魂文化”为统领,打造出系统化的德育实践体系。
  “初创少年宫时,我们各项资源都很紧张,尤其缺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宝顶实验小学校长刘圣萍告诉记者,近一年来,学校通过景校融合、馆校合作等途径引进社会各方力量实现共育共建,有效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目前已形成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乡村复兴少年宫运营模式。
  据了解,宝顶实验小学与大足区文化馆达成合作,将文化馆内的公共服务艺术培训延伸到校,特聘文化馆音乐舞蹈专业教师充实少年宫辅导队伍。同时,争取到大足石刻研究院支持,定期组织学生进入景区实地学习,特聘文物专家为《石刻小导游》课程的学术顾问等。目前,该校已组建石刻小导游、石刻剪纸、石刻小御医、石魂操舞等39个乡村复兴少年宫活动社团,实现了文体娱乐与德育实践的融合教育。
  在39个社团活动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石刻小导游社团。“通过编写儿童版导游词、请特级解说员给孩子们精准讲解,让孩子们从石刻文化中汲取知识。同时让孩子们走进景区为八方游客免费讲解《父母恩重经变相》《牧牛图》等经典造像,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刘圣萍说。
  “有个游客夸我讲得好,说要带外地的朋友也来看。我希望能一直这样讲下去,让更多的人来看大足石刻。”蒋直慧告诉记者,那次石刻小导游实践活动是她改变理想的契机。

在劳动中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子女和留守儿童,他们的未来要怎么办?”从2020年起,作为拾万实验学校校长的余成文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告诉记者,从三年级开始,成绩优秀的学生就不断被好学校“掐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也被带到城里上学。教育资源竞争下,乡镇中心校的生源大量流失。
  “这预示着我们这样的学校不是要去培养高精尖的社会精英,而是要培养出能够扎根农村的人才。”2021年,余成文重新找准定位,提出要培育出2035年中国式乡村振兴人才。“2035年,是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时刻,也是这些孩子长至壮年,开启人生奋斗的年纪。”余成文说。
  2035年中国式乡村振兴人才是怎样的?余成文觉得,在当下他应该是身体强壮的、有责任担当的、热爱自己家乡的。“最后一点尤为重要也尤为困难,这些孩子在假期里去父母打工的城市玩,看了太多繁华,总觉得农村就是落后,乡土认同感低。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余成文说。
  2022年,拾万实验学校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打造了“淮远河畔好种菜”实践活动项目,让学生通过农作物劳动,培养出对土地、对农产品的热爱。
  去年1月,学校租下12亩地作为师生共种的菜园。在菜园开荒前,余成文带领全校8个年级24个班,以24节气为小组,让老一辈菜农指导种菜的方法与技巧。还通过调研形成了适用于大足本地种菜的操作手册《淮远湖畔好种菜》,并广泛在大足城区等地售卖。
  “我最喜欢菜园里的气味,有各种各样蔬菜在一起的味道,闻起来好极了!”五年级三班的钟梓妍在她的《巴岳山农耕日记》上写道,“其中,本地四季豆适合在惊蛰—春分时种下,它喜欢10到25度。”在种植实践中,学生们不仅增长了农业知识,对气候、土壤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与土地、农作物建立起连接,产生出乡土感情。
  2023年,拾万实验学校将继续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进一步打造微型现代农业科技园,让学生在传统生产基地和未来科技园里种相同的农作物,用比较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农作物生产过程的深刻记忆。
  “对农产品的深厚热爱、对农耕工具的强烈兴趣、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深刻记忆,就是学生拥有成为2035年中国式村长梦的种子。”余成文说。

在体育锻炼中追光逐梦
  龙水镇龙西小学五年级的杨子韩是乒乓球爱好者,他的偶像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马龙,他长大后想成为一名乒乓球教练。而一年半前,让他最苦恼的事便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化的场地训练。“小课间只有10分钟,大课间有40分钟,但学校的乒乓球台完全不够用,要排很长的队,才能打一轮。”杨子韩告诉记者,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学校修建了两个乒乓球馆,各项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升,他还加入了学校新成立的专业乒乓球队,现在每天至少能练球1小时。
  “我们主抓两个重点,一是活动场地与器械设备升级,二是专业乒乓球师资队伍建设。”龙西小学校长莫中川介绍,2021年,龙西小学依托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着力打造乡镇小学乒乓球特色活动实践项目。
  据了解,龙西小学先后将学校礼堂上方的露台和闲置食堂改造为两个面积共计1100平方米的乒乓球馆,并购置28张比赛专用乒乓球台和5个发球机,充分满足学生乒乓球练习需求。同时,为组建专业的乒乓球师资队伍,该校引进了8位社会乒乓球专业人才作为复兴少年宫的教练。
  “在农村,由于公共文化空间匮乏,不少小孩面临着放学后和节假日无处可去、无事可干的问题。一旦缺乏家长的引导管教,就容易陷入网络游戏沉迷或影视剧沉迷中。”莫中川告诉记者,为此,学校不仅周末设置体育运动特训班开展周赛月赛活动,还在暑假举行“乡村复兴少年宫”夏令营(乒乓球)活动,参与范围覆盖到临近村庄的青少年儿童。
  “以前每到寒暑假,小孩作息就没规律,长期是夜不睡早不起,大人要上班也没时间管他。”杨子韩的妈妈说,“现在,学校有了少年宫,他每天都要参加乒乓球夏令营。有比赛时,他为了第二天有个好状态,自觉早睡,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用科技点燃孩子创造力
  石马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孙文丽(化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甚至过年也很少回来看她,从三年级开始她就一直住校。前几年,学校的老师同学很少见过这个女孩的笑脸。但现在她不仅爱笑,还乐于和小伙伴分享快乐,成了班里数学最好、动手能力最强的“大姐”。而这些变化都源于她参加学校乡村少年宫科技兴趣小组。
  2019年,石马小学为参加首届重庆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挑战赛,在乡村少年宫内成立了科技兴趣小组。“其实之前无论是我们的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没玩过人工智能机器人,更别说去造一个机器人,但想着市科协能免费提供设备,我们就想报名试试。”石马小学校长谢云虎说。
  “校内选拔赛时我就关注到孙文丽手上动作特别快,动手能力强。但她总是有点胆怯,像是怕做
  错事一样。”科技兴趣小组指导老师罗启洪说。由于师生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机器人制作,罗启洪就带着孙文丽等4位选手在网上查阅资料、开展头脑风暴。在讨论中罗启洪常常鼓励孙文丽多发言,让她在分工中和队员打成一片,就这样孙文丽变得自信开朗起来,她的很多想法也被团队采纳。
  11月,马上要参加比赛的孙文丽心态极不稳定,常常因为压力大而偷偷哭。罗启洪了解情况后,及时和她谈心,给她讲比赛的意义不在于赢得成绩,而是去经历和感受自己的成长。此后,孙文丽变得更加坚强,也有了一个良好的竞技心态。2019年12月,孙文丽小组获得首届重庆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挑战赛一等奖。这是石马小学第一次在机器人比赛中获奖,也是孙文丽人生中第一次获得这样给力的肯定。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校内留守儿童较多。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孩子可能会比较自卑、胆怯、孤僻等。但乡村少年宫能为这些孤单的孩子提供精神乐园,让他们在其中重新找到欢乐和自信。”谢云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