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179期 >2023-03-03编印

山区农业如何搭乘数字化快车
刊发日期:2023-03-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佩戴电子耳标的大足黑山羊。(资料图)新渝报记者何美林摄

佩戴电子耳标的大足黑山羊。(资料图)新渝报记者何美林摄

  

□重庆日报记者赵伟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5G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浪潮下,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的重庆,数字农业发展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加快发展?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跑出“数”度——
农业正加快数字化转型
  电子耳标耳牌时刻记录黑山羊的身份信息和状态;智能定位器可设置安全范围,通过围栏保护智能追踪……
  在这些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如今,大足黑山羊保种场种羊配种分娩率从以前的60%上升到91%,羔羊成活率达到92%。保种工作有了质的提升,保种场负责人、高级兽医师黄德利更有信心了。
  大足黑山羊是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为了保护好重庆本地优良的畜禽遗传资源,从2003年开始,黄德利把重心投入到大足黑山羊的保种选育工作上。
  “当时,大足黑山羊的特性和价值并未被完全发现,部分村民引进川东白山羊、南江黄羊、波尔山羊等品种无序杂交。”黄德利说,为了让品种纯化,必须防止近亲繁殖,仅靠传统养殖经验,这项工作的效率不高。
  如何精准高效做到黑山羊品种纯化?投用智慧养殖系统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技术员给每只黑山羊佩戴了电子耳标,“电子耳标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黄德利说,每只羊的血缘关系都被录入信息库,配种时只要查阅其血缘关系,就可有效避免近亲繁殖,同时还可通过采集它的长势等相关指标数据,与它的双亲进行对比,这样就能很好地判断是否有选育优势。
  同时,利用5G技术,保种场增加了视频监控、电子围栏等智能设备,通过传感器实现整个保种场各项指标的智能监测。目前,大足黑山羊种羊存栏达到了2000只。
  数字农业应用的场景在重庆农村已较为普遍。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的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市农科院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的“鱼菜共生AI工厂”等。
  市农业农村委信息化处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通过实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农业领域正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市建成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70个。2021年我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4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位居西部地区第一、全国第七。

望“数”兴叹——
人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数字化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很有帮助,但投入大、人才匮乏等瓶颈问题,让不少经营主体望“数”兴叹。
  重庆金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昌永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郭昌永曾是沿海一家企业负责工业智能化设计的工程师,2017年回到永川区仙龙镇金石村,流转400亩土地种柑橘和桃子。
  郭昌永采用的是传统人工种植管理模式,创业前三年他基本没赚钱——每年工人的工资占公司全部支出的六成以上。工人由于年龄偏大,劳动效率低,果园种植管护水平低下。
  2020年,郭昌永投入几百万元,为果园配置温湿监测系统、水肥一体化、小型气象站等智能化设备。“精准高效!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水肥一体化系统立马就会启动,它一天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以前20个人干5天。”
  效率和成本问题解决后,一个新问题随之而来——数字农业技术员缺乏。为招揽人才,郭昌永经常到一线城市去“抢”人,但经常是铩羽而归。
  郭昌永为让操作人员尽快上手,提前把设备的参数设置好,然后交给工人一键启动开关进行简单操作。他物色了几个年轻的务工人员,一方面给他们讲解每台智能设备的工作原理、设备的维护、基地种植数据如何链接“云平台”等等,另一方面,为他们报名参加各种数字农业培训班。通过两年多的培养,最终仅有少数人勉强学会管理和运用智能化设备。
  荣昌区龙集镇六合村葡萄种植大户李盛勇则为农业智能化设备的高昂投入伤神。
  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李盛勇夫妻俩和工人几乎每天泡在地里干活,“累得喘不过气,但种植效率一直上不去。”在朋友建议下,李盛勇接触到了农业物联网等智能化设备,想给果园配备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但一打听价格,要二三十万元,“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我还赚不到20万元,设备太贵了,不划算。”精打细算的李盛勇最后只掏了两万元,在葡萄架下安装手动控制的管网,也算是减轻了一点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工支出。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坦言,除了投入大、人才匮乏外,数字农业还面临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补贴力度不够、数据集成分析运用不充分等诸多问题。

“数”战“数”决——
用数字化为山区农业赋能
  数字农业前景看好,前路却漫漫。北碚区农业农村委科教生态科工作人员涂勋初一直在前行中探索。
  涂勋初从事畜牧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有30多年时间,在当地算得上是一名畜牧专家。农业物联网、数字技术的兴起,让他时常觉得本领“恐慌”:“养殖场配备温湿检测器、自动投料等设备后,一个人可精准管理成百上千头牲畜的生长,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自己对数字化养殖技术没搞得很懂,还要给农户讲解,害怕他们也听不明白。”
  为全面掌握数字化养殖技术,涂勋初除了参加市区两级组织的数字农业技术培训外,还到浙江、四川等省市向当地数字农业专家请教学习。白天听讲座、晚上查阅农业数字化相关书籍,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他对数字农业有了深刻理解。后来他作为区里数字农业专家定期为农技干部上课。
  在重庆,还有许多像涂勋初一样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不断探索用数字化为山区农业赋能。
  市农业农村委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类培训,为基层经营主体讲解数字农业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针对全市的农技站长、信息化科长开展数字农业技术培训。同时,还将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施英才计划,引进多名数字农业高精尖人才。
  市教委拟选定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开设智慧农业学院,为智慧农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市委网信办联合中国移动12582基地农信中心继续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培育更多数字化实用人才。
  针对经营主体数字农业应用积极性不高,市农业农村委一方面鼓励厂家优化智能设备,降低数字农业成本;另一方面开展智慧农业专项试验示范,今年计划建设20个基地,这些基地将根据规模大小分别给予300万元和100万元的补助。
  此外,为完善乡村通信网络建设,重庆启动了市数字乡村网络发展“五提升一补盲”行动,实现自然村移动网络和光纤网络未覆盖区域动态清零,力争到2025年全市行政村5G通达率达80%,为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