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168期 >2023-02-16编印

创新创业不必囿于园区
刊发日期:2023-02-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王瑞琳

  近些年来,创新创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全国各地。在重庆,就有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其名称或许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创新创业主体的集中孵化器。创新创业要用好园区,但也不能囿于园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园区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创新创业主体,在一开始都可能面临着启动资金不足、空间场地受限、政策了解不到位等困境。而入驻园区,则能享受园区的“保姆式”服务。通过整合资源、集成优势、精准孵化,各类园区把创新创业的“金钥匙”交到了不同“创客”的手中。
  事实上,园区是育创促创的沃土,却不是创新创业的全部。园区的规模毕竟是有限的,其面向的群体、扶持的项目通常也都有一定的“门槛”,因此在激发更广泛创新创业活力上,园区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存在一定局限。要知道,还有很多“创客”分布在园区之外,如车库创业者、居家创业者等等,他们创新创业的需求仍有待满足,社会的创新创业潜能仍有待挖掘。
  重庆要想在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除了要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外,还要走出一条更宽阔的鼓励、扶持创新创业之路。特别是要进一步激发“创能量”,让创新创业走出园区,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正成为新重庆建设的底色。
  园区的扶持,关键在于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节省成本、提供帮助、解决困难。不妨将这种思路用得再开阔些,建成更大平台,释放更多利好,培育更多主体。如可以借助数字化改革这一重要抓手,搭建起整合政策信息、统一指导服务的智慧平台,让人们看得到创新创业的路径;可以把目光多投向潜在的创新创业群体,如应届毕业生、家庭“宝妈”、地摊摊主等等,为其制定不同的创新创业方案;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宣讲会、开设街道“双创”工作室等形式激发更多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如此,才能让创业的希望在更多人心中燃起,让创新的种子在更多角落开花结果。
  创新不必囿于园区,应当成为一种共识。基于这一共识,相关部门在施策时,才
  能将目光瞄准“大多数”,做出
  更务实的决策,提供覆盖更广
  范围、更多群体的创业帮扶措
  施,以更灵活思维解决不同创
  客群体面临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