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大足两会特别报道总第162期 >2023-02-08编印

各美其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美与共
城乡融合示范再绘新图景
刊发日期:2023-02-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夜幕下的“如梦荷棠·山湾时光”。

夜幕下的“如梦荷棠·山湾时光”。

  棠香街道海棠社区改造后的历史文化雕塑一角。

  棠香街道海棠社区改造后的历史文化雕塑一角。

李花盛开的“老家·观音岩”。

李花盛开的“老家·观音岩”。

棠香街道和平村
棠香街道和平村。。

棠香街道和平村 棠香街道和平村。。

  

  每到仲夏,谢家湾“如梦荷棠·山湾时光”的600亩太空荷花竞相绽放,芳香四溢、游人如织。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只是大足城区旁的一个普通村落。自2020年,谢家湾被纳入到大足城乡融合示范片建设后,村里开始连片打造农文旅综合体项目,特色餐饮、乡村民宿、荷莲产业蓬勃兴起,更多城里人选择周末来这里赏风光、品农味。
  这里,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大足区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的生动实践。
  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认定了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大足区被纳入国家级“试验田”。
  建设城乡融合示范,最大的动力在“城市”,最大的潜力在“乡村”,关键路径在“融合”。近年来,大足区立足城市提升与乡村振兴两个基本面问题,将城乡融合示范这篇大文章做得有声有色。

城市更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2天”“城市品质逐步提升,人均公园绿地达17.4平方米”“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
  2021年4月,大足区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从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等多纬度出发,构建了90项体检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检查,形成大足区“城市发展优势清单”“城市发展短板清单”城市体检报告。在此基础上,围绕“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高质量编制了《大足区城市更新规划》《大足区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规划》等重要城市规划,科学引导城市更新,着力打造绿色、人文、智慧、国际的宜居城市。
  绿色生态惹人爱,一座城市绿色充盈,便有了生机。自2017年来,大足区累计投入29.9亿元,打造森林城市,让森林与城市相拥,以公园建设为城市添绿。五年来,先后建成香国公园、圣迹公园等13个城市绿地公园,新增公园面积达206.3公顷,并完成石刻大道、龙棠大道等城市干道景观绿化59公里。与2017年相比,大足城区绿化覆盖率提升6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增加8.4平方亩。在大足,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已成为新常态。2022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大足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住在大足最舒服的是,你可以骑着单车慢慢悠悠地逛公园,非常悠闲自在!”居民谭清武说。据悉,为让居民享用绿色、融入绿色,大足建成了集休闲健身、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慢行步道系统。2023年,大足还将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串联同心公园—龙景路—海棠湖公园—圣迹公园约3.4公里步道及自行车道。
  “今年春节回家很惊喜,龙中路一带是我生活长大的地方,也是大足的老城,现在不仅道路、基础设施更新了,而且那份‘老味道’还依然保存着。”“龙中路一带过去是车道宽人道窄,人流大非常拥挤,改建后,不再是人让车,而是车让人。”
  宏声广场—龙中路—插旗山大桥沿线是大足老城的核心区域,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承载着大足人的母城记忆。由于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老化,2022年9月,大足区启动了该片区的城市有机更新项目。
  通过“留、改、拆、增”等城市更新手段,现在的龙中路一带已经成为主客皆宜的“文化会客街”。一方面,进行“一楼一策”规划改造,腾出机关大楼,改增老年服务站、社区食堂、居民健身中心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保留原有城市历史痕迹,突出大足石刻文化,打造出非遗技艺传承馆、大足画展艺术馆、青年文创艺术地等,为城市留住根脉、留存记忆、留下“老味道”。
  不仅是对母城的有机更新,为推动城市更新提质,大足在全域范围内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到2022年底,大足区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40个,建筑面积208.96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1617户。
  2022年1月30日,大足区启动了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活动,吸引海内外30家设计单位报名参加,50余位优秀设计师投稿。而此次设计的对象正是大足区对标国际一流正在打造的“大足石刻文化公园新城”。
  据了解,与普通公园不同,“大足石刻文化公园新城”是全域公园,以成渝中线高铁大足石刻站为核心区域,大足城区寓于公园中,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在未来,“大足石刻文化公园新城”将成为大足站城一体化、产城景文融合发展的“未来城市封面”。

乡村振兴:“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远山叠翠、小溪潺潺、鱼儿欢跳,错落有致的房屋,蜿蜒美丽的彩色步道……这是大足区棠香街道和平村的山居景象。来到村口,可以看到一幅巨型油画,上面画着村民憧憬的幸福生活,而最左侧上写着一行毛笔小字:“我们不要再回到以前了。”
  以前的和平村是什么样?“这里原来是个环境脏乱、虫鼠乱窜,一到雨季就污水横流的城中村。再加上种粮不赚钱,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人没了,地也荒着。”和平村党支部书记蒋福银告诉记者,直到2017年,大足区将和平村列入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才开始。
  近年来,和平村通过“棠香人家”项目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实施森林彩化工程,修建了乡村旅游公路,村子焕然一新,从脏乱村脱胎换骨为现实版“桃花源”。每年进入4月,上千城区市民“涌入”村中休闲观光,高峰期甚至每天达8000人。看着家乡的变化,更多的村民选择回乡创业。据了解,2022年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就达400人,1000余名外村人进村创业和务工,常年有500多名外地租客留村。
  2022年11月,和平村凭借着原始性的乡村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把脏乱村更新为现代“桃花源”,把荒地变成热土,让更多人向往乡村,这是大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动实践。2022年,大足区启动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先行区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截至目前,完成农村旧房整治提升3170户,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0%;实施庭院整治1349户,农村改厕155户,清理拆违治乱691户,基本实现“一湾一景”的整治效果。
  2022年12月,重庆市第四批美丽宜居乡村名单公布,大足区铁山镇胜丰村、棠香街道冉家村、三驱镇千佛村、中敖镇观寺村、铁山镇高龙村5个小村榜上有名。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是基础。“乡村产业发展重点在于拓展农业的多种可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大足重点在打造乡村特色产业高地上进行示范。”大足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足着力打造“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目前已形成大足黑山羊、“桑+”、“稻+”、中药材四大本土优势产业。
  大足黑山羊便是大足在产业振兴中挖掘出“金矿石”。大足黑山羊因其遗传稳定、适应性好、繁殖力强、商品性优,被畜牧业界称为“农业芯片”,是重庆市两个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之一,堪称国宝级的品种。通过持续选种保育,大足黑山羊的数量已从2003年的4000只上升至2022年存栏16.5万只,出栏22.5万只。
  2022年,大足区进一步修订完善《大足黑山羊种质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年)》。根据计划,到2026年末,全区新建或扩建大足黑山羊保种场2个、核心育种场10个、扩繁场(户)200个,生产种羊40万只,联动川渝共建年产200万只山羊产业集群,建成中国南方黑山羊供种高地和商品肉羊加工基地。
  近年来,大足黑山羊产业实现升级,从原始的纯粹畜牧养殖拓展为集牧草种植、养殖生产、屠宰、深加工、销售及餐饮体验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现在,“嘿山羊说”等五个大足黑山羊商标已成为金字招牌,方便火锅羊肉粉等4款大足黑山羊深加工产品在线上线下超市中热销……2022年,大足黑山羊一产产值超4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
  同时,“稻+”、“桑+”、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截至目前,大足已建成5亩及以上规模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4.9万余亩,稻渔综合种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结合模式在全市推广,成渝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带山地稻渔研究实验示范推广中心进入市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项目;中药材种植面积约3.85万亩,年总产量预计达1.1万吨,产值约1.65亿元;种植蚕桑面积达3万亩,建成投产蚕房20个,总养殖面积8500平方,满负荷养殖规模达5000张,大足桑蔬产业联合体被认定为市级示范联合体。

融合发展:以城乡一体化扩大乡村“朋友圈”
  “城乡融合示范,最终落脚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加快释放“人”的活力、激活“地”的潜力、激发“产”的动力、打造“乡”的魅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有机融合。
  土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打破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制度壁垒的重要基础。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明确大足区承担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3项试验任务。
  谢家湾“如梦荷棠·山湾时光”便是大足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项目之一。2021年,五星社区抓住土地入市改革机遇,以谢家湾37.17亩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大足鑫发集团通过市场交易拍得该土地使用权,投资8000余万元打造“如梦荷棠·山湾时光”农文旅项目。2022年,“如梦荷棠·山湾时光”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餐饮和住宿的接待量也超过1万人。
  同样,在拾万镇长虹村,“五彩稻田”项目通过土地入市打造出集乡村旅游、生态餐厅、农业科研、科普展馆于一体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在龙岗街道观音岩村,“老家·观音岩”项目通过土地入市打造出农旅融合的AAAA级田园综合体。在铁山镇建角村,通过土地入市打造出集农业科研、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中药示范园……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确权、定价、交易、分配,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地同价。既能够让农民长期获得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益,又能为乡村振兴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截至目前,通过易地调整入市、就地入市、城中村入市等方式,大足累积实现入市交易土地104宗、3264.9亩、总价款11.7亿元。
  创新经营方式,大足的经验是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集体来办,在产业链上让农户、企业优势互补,各自干自己擅长的事,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棠香街道和平村土地肥沃,拥有阡陌良田。但过去村民单家独户种地,机械化收割成本高,大家种粮积极性低导致大量良田成为撂荒地。2022年,和平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600余户村民以55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稻+鱼”混养产业,合作社对入股土地统一实行机械化播种、绿色施肥、无人机植保等先进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种粮食效益,在农贸采购、在农贸采购、种植管理、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性环节也取得了规模效益。2022年,和平村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有效盘活60%撂荒地。该村全年出产稻鱼谷20万公斤、出售稻花鱼4万公斤,年底实现户均增收超千元、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0万元。
  每月月末,万古镇、宝兴镇、雍溪镇的熊猫雷竹基地都热闹非凡,当地村民排着长队,现场领取务农工资。近年来,大足区引进特色农业产品雷竹笋,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新型用工模式,让企业与农户进行分工合作:企业只负责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具体的雷竹种植交给当地村民,每月按照劳动天数发放劳务工资。这样一来,普通农户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的资金,又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现在,在企业与农户的深度合作下,“熊猫雷笋”商标成功走出去,荣获“重庆市名牌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称号。
  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近年来,大足区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城乡均等化上发力,让资源更多流向乡村。
  “以前我们医院所有项目流程并不那么规范,经过区人民医院的帮扶,我们乡镇医院有很大的改变。”龙石镇卫生院院长覃邦茂说。
  近年来,大足区人民医院与16个乡镇卫生院成立了区域内紧密型医共体关系,旨在全面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让村民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五年时间,切实把人才队伍建在乡镇,累计选派了151名业务骨干入驻乡镇医院,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医共体内部实现人才统一招录、统一聘用;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村民家门口,累计投入医务人员1580人次,为当地及周边群众开展义诊活动232次,免费送药近11.11万元,建成远程影像、心电会诊中心。2022年,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获评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在推动城乡就业服务均等化,帮助农民更好就业上,大足区狠下功夫。建立了全区66万劳动者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发挥“一库四联盟”数据支撑作用,每月举办招聘活动两场以上,提供就业岗位6万余个。2022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万余人,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就业1.1万人。
  为更好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足区实现劳务经纪人全区村(社区)全覆盖,精准提供就业创业服务60万人次。2022年,为1.2万名返乡农民工,提供4.3亿元创业担保贷款。聚焦技能提升,助推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送培下乡、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千余人。立足非遗文化资源,深挖传统雕刻工艺,培育“大足雕客”劳务品牌,带动就业创业11万人,2022年,“大足雕客”上榜全国知名劳务品牌。
  目前,大足区通过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建立村集体、村民、企业多方共赢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等重要举措,推动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有机融合,已经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融合发展中作出示范。
  新渝报记者余佳图为新渝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