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龙水湖总第154期 >2023-01-20编印

年文化的潮水
刊发日期:2023-01-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鲍安顺(安徽)
  宋代诗人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渡过除夕夜后,万象更新,热闹非凡。诗中有画卷美,有欢快的精神愉悦,海洋般的年景气象。我想,一岁除却之后,爆竹声中的新桃,犹如千门万户前的瞳瞳红日,绽放笑脸,热情洋溢,弥漫年文化悠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幸福感慨。
  白居易在除夕夜,感叹年老多病,转眼又老了一岁,于是写下“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事实上,上了年纪的人,都挺害怕过年,那种压力和焦虑,早已没有了年少时的欢乐心情。高适也写除夕夜:“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类似白居易的情绪,游子家人,两地相思,深陷苦不堪言的人生境遇。苏轼也曾写除夕之夜:“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他为了养家糊口,羁绊于公务缠身而不得返家,在一种无奈心情里,嘲笑自己如同狱中囚犯一样,尴尬悲叹,痛苦不堪。
  古人写除夕夜的诗,不只是悲苦的,明代诗人于谦就曾写道:“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那除夕写意,喻示在寒冬之夜后,春天就要来到,人们可以乐观向上,希望就在明朝。南北朝时期诗人徐君倩,在除夕与妻子一起守岁,写下了那句“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有寒意的暖意,也有“为待晓光摧”的从容惬意。唐代诗人史青的那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也写得俊逸平淡,真情朴质,让人在除夕夜,隐约嗅到变幻的天象,春的召唤,乃至隐约的生命渴望。宋代文天祥也赋除夕诗:“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诗人写出了他铮铮男儿的优秀人性,铁血品格。
  古人赋诗除夕外,中国自古还在除夕夜,张贴年画对联,挂中堂灯笼。记得多年前,我父亲对我说,“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那是五代十国时的蜀国国君孟昶,他在除夕悬挂起了这幅桃符对联,以表达激昂奔放的新春气息,辞旧迎新的欢庆喜悦,同时也张扬了农耕文明的长春号角,余庆文化的激情眺望。
  从那以后,在我的少儿记忆里,很关注家里贴的年画内容变化,先是歌剧《白毛女》剧照、军民鱼水情、红太阳光辉暖万代等年画。记得当时有歌唱到:“一张红纸二斤盐,买张毛主席像过个年”,那是一个时代过年的写真,在除夕夜的艰苦时光里,人们仍然要张贴对联和年画,过一个风风光光的年。后来的年画内容,是爱科学、爱国家的内容,还有影视、戏剧、历史人物的画像等等。在我成年后,家里开始挂明星脸,还有露肩坦背的风韵女郎。记得第一次看到柳毅传书的年画,那一对青年男女,相视站在一口水井旁,身边伴有一群羊儿。有人对我说,那是柳毅和小龙女,他俩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我是从那人口里,第一次知道了爱情这个字眼,让我醍醐灌顶,如梦初醒,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灵冲击。
  记得儿时,老师让我画除夕内容的手抄报,内容是写除夕的优质作文,还有简笔画的家人团聚情景,领导雪中送温暖的画面。我接受任务后,兴奋至极,忙得屁颠屁颠。小报做成报了,同学们争相观看,喜乐融融。可是如今我想,那年画绝迹了,城市也不再放爆竹,那电信产品的万象绚丽,代替几千年的传统习惯。有一天,我看见一幅巨大的灯箱海报,是宣传除夕年夜饭的商业广告,制作精良,画幅巨大,广告上写有几个醒目字眼:“除夕夜、圆圆夜、团圆夜”。我看得内心激动,那画面里辞旧迎新的跨年狂欢情境,让我刻骨铭心,感觉那年文化的潮水,根深蒂固,似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