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151期 >2023-01-17编印

彭水:产业谋振兴 群众得实惠
刊发日期:2023-01-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游客身着苗族服装,正在苗寨的院坝里学着跳苗族传统舞蹈。彭水日报记者赵勇摄
□彭水日报通讯员杨洋吴燕
  “海碗喝酒哟兜底干哟,山歌唱起哟猛劲吼;摆脱贫困哟天地转哟,如今山乡也风流哟;桐子花开梅子垭,幸福梦想在心里头扬哎嗨……”在彭水梅子垭镇,悠扬的山歌回荡山间,道出了当地村民的喜悦和幸福。
  近年来,彭水梅子垭镇紧紧围绕彭水“三四六”工作思路,以五大振兴为目标,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指引,产业振兴重点转向提质增效、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激活了当地绿水青山的富民效应,一幅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欣欣向荣的幸福图景徐徐展现。

抓好产业生态化指引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产业发展含“绿”量,决定了乡村振兴含“金”量。
  海拔750米的梅子垭镇,距彭水县城68公里,地处黔江、酉阳与彭水三县交界处,森林覆盖率达到69%,为生产向“绿”打下了天然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梅子垭镇党委书记吴宇鹏表示,将抓住“产业”这一关键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指引,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之路。
  田畴迎丰收,乡村气象新。2022年的金秋时节,梅子垭金灿灿的稻谷,散发出阵阵稻香。梅子垭镇合力村的稻田里,村民趁着天气晴朗,投入机械设备助力稻谷收割,如今稻谷已经颗粒归仓。合力村4组的种粮大户冉芳种植水稻60余亩,收割稻谷2万余斤。为确保水稻收割归仓,冉芳投入资金购买榨油机、烘烤机、簸谷机、收割机等农产品加工设施,初步打造出集订单、加工、产品销售的完整链条,提高了种粮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加了经济收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让我们充满信心。”吴宇鹏介绍,梅子垭镇将用好用活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一揽子政策,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紧扣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生产向“绿”,还体现在农业科技上。近日,梅子垭镇佛山村村民正忙着种植中药材前胡,种植技术人员正在给当地农户讲解种植技术技巧。前胡是一年生植物,一般亩产能达到1700斤,亩产值能够达到4000元。该镇规划种植500亩前胡,受益群众达500余人,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为了把好技术关,该镇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授村民种植技术,从播种、育苗、施肥、采挖各环节全程跟踪指导。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以品种向“优”,促进产业高质高效。
  “为了因地制宜发展山地农业、特色旅游等优势产业,我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做好四篇文章,实现多点开花结果。”梅子垭镇镇长王汉松介绍,以基本农田改造为依托,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打造无公害有机粮油种植示范区;依托中药材、辣椒、油茶、花椒等发展特色种植,同时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构建露营、垂钓、采摘为一体的佛山寨特色旅游;大力扶持酿酒产业,打造苗乡糯米酒特色品牌。
  梅子垭镇两河村的油茶高产示范园,群山环抱,密林环绕,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油茶树映入眼前,郁郁葱葱,碧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曳着。每年的仲秋时节,沉甸甸的果子红在枝头十分惹人喜爱,油茶林间到处都是村民忙碌采摘的身影。
  油茶是梅子垭镇因地制宜选择的致富优良品种项目。梅子垭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优良品种油茶1000亩,带动周边250户农户参与种植,进一步带动农户增收。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梅子垭镇紧紧围绕“打造边贸重镇”的发展定位,依托特色农业、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用产业“穿针引线”,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创造高品质生活,走上了一条以农业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农业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佛山寨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59岁的左国淑,是土生土长梅子垭镇佛山村佛山寨人。她依托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办山庄农家乐已有9个年头,“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能开农家乐,吃‘旅游饭’。”
  2013年,佛山村投资800余万元改造佛山寨,共完成农房风貌改造47户,完成农户改水、改厕、改灶、改圈等建设,修建农户青石院坝4300平方米,建青石板人行步道2400余米和农户连户路3500余米,建成2000平方米群众文化广场一个、1300平方米的停车场一个,配套完成了供水工程、鸭塘整治改造工程,建入寨公路7.4公里。
  “看到环境变美了,自己在家没有其他事情做,就尝试着开农家乐。没想到,寨子打造好后,来这里旅游的人还真多。”经营农家乐的第一年,左国淑收入近10万元,这更加坚定了她开农家乐的信心。如今,环境更好了,游客更多了,像左国淑一样的村民腰包更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