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就是一部‘救命机’,只要按下一键呼救,很快便有医护人员上门援救。”2022年9月2日,大足区民政局志愿者前往棠香街道惜字阁村,向村里60岁以上的分散特困老人发放或更换智慧民政救助手机。
与普通的老人机不同,此次发放的智慧民政救助手机专门设置了一键呼叫功能,长按中间按键5秒,手机就会自动拨打至大足区智慧民政服务平台后台。如果老人出现特殊紧急情况,后台会即时定位,同时把呼救信息传递给老人的亲属、医院和所在社区,使紧急情况能够得到第一时间处理。目前,依托智慧民政系统平台,大足区民政局共采集20.42万名老人基础信息,为老人提供15811次线下服务和66393次主动关爱线上服务,发放手机4100余台。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以来,大足区民政局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通过抢抓机遇,新上项目,着力改善民生基础设施,扩大服务供给,有效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扎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
不断满足困难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一场疫情,社会各界均受影响。其中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特别突出。
2022年11月28日,困难群众罗某的银行卡里多了一笔1000多元的临时救助金,这让当时正处在封控隔离的罗某感到“温暖”无比。
“没想到几天时间,救助金就申请下来了。”罗某告诉记者,钱虽然不多,却是他每月领取的低保金的2倍,摆在眼前的难题迎刃而解。
为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规定,大足区采取简化优化救助审核确认程序,对受疫情影响的各类困难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等举措,全力减轻疫情对困难群众的影响。
按照《大足区进一步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帮扶力度的政策措施》要求,大足区民政局精准落实救助政策,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暂停动态复核管理,确保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特别是对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中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按低保标准2倍按月发放临时救助金,直到患者出院为止。
与此同时,大足区民政局还简化优化救助审核确认程序,及时受理困难群众救助申请。在疫情防控期间,对新申请或正在办理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认定以信息核对为主,暂停入户调查和民主评议,确保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低保审核确认。在低保、特困审核确认过程中,如基本生活确有困难的,立即实施临时救助。
此外,对因疫情防控无法外出务工,或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3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未就业、基本生活面临困难的大学生,以及其他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临时困境的家庭或者个人,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2022年11月以来,大足区民政局发放基本生活救助金2187.58万元,惠及困难群众3.22万人;为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中的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等群体发放临时救助金3.36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民生保障工作的新诠释、新定位、新要求,是对民政民生工作的鞭策,更是对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动员令。”大足区民政局局长薛千勇告诉记者,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大足区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大足民政系统聚焦困难群众,坚决兜牢兜好民生保障底线。2022年,该局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照料护理补贴、临时价格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等各类民政救助资金约3.21亿元。
同时,大足区民政局还探索主动发现机制,提高救助精准度,推动救助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目前,已主动发现救助各类困难群众5557人次;经核查,将1922人纳入低保,将184人纳入特困人员,实施临时救助3451人次。发挥公益慈善作用,接收慈善捐赠款物2597.4万元,支出1913.97万元,惠及困难群众5万余人次。
大足区扎实做好基层民生保障方面,还体现在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2022年以来,大足区民政局共完成2所敬老院升级改造和6个镇级养老服务中心、32个农村养老互助点建设。加快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运营,目前“中心带站”社会化运营率已达60%。
创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2023年元旦期间,冬日暖阳照耀着大地,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原汁原味的农家风貌和田园风光引得“晒冬”的游客驻足拍照。路边的院坝里,一座崭新的中式传统的院落院落很是显眼。
推开门,棋牌室、健身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老人们有的正晒太阳聊天,有的正一起下棋打牌,还有的在陪孙子孙女做手工。原来,这是长虹村互助中心,也是大足区探索互助式养老的一个缩影。
“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以前和老伴在家除了看电视就是睡瞌睡,孤独得很。去年有了这个互助中心,我们每天来这打牌下棋跳舞,还有一群朋友可以摆龙门阵,安逸得很。”年过八旬的谷名仲大爷说到互助中心,褒奖个不停。
“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重点和难点,老人们居住相对分散,不愿意离开乡土环境,也不想改变生活方式。对此,我们探索出了互助式养老方式。”薛千勇介绍说,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互助式养老可以理解为“集中居住,抱团取暖”,通过让低龄、身体好的老人发挥余热,服务和照料高龄或身体条件较差的老人。
薛千勇表示,让老人在“不离开乡土环境、不失去亲情陪伴、不改变生活方式”的前提下,通过“老帮老”互助养老,缓解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创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方法,我们利用养老互助中心的建设,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村(社区),加快了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建设”。薛千勇说。
目前,大足区已完成21个镇街社会工作站和268个村(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社区慈善基金(棠香街道)和“三合一化”基层社区治理(龙滩子街道)2个“五社联动”试点示范项目正有序推进中。
大足区民政局深化基层社会治理,还表现在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该局牵头起草《大足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配置管理办法》,指导村(社区)党群服务(便民)中心新建和提档升级21个。积极整合了基层治理人才22344名、资金1.2亿元、服务设施18.7万平方米。大足区309村(社区)均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其中203个村设立了妇女和儿童工作委员会,106个社区设立了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村(社)在治理过程中,内生潜力不断激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持续提升基本社会服务
立足人民群众需求办实事办好事
“一开始计划至少摆20桌,最后只摆了5桌,还精简了婚礼的不少环节。”大足区棠香街道金星社区的新人贺本银说,结婚是人生大事,都想办得风风光光,但在社区红娘理事持续引导下,他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围绕滥办酒席、天价彩礼、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婚俗陋习,大足区在部分村(社区)以自治组织深入服务的形式,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乡贤、退休教师、妇女主任等组成的红娘理事会,发挥本土熟悉人、熟悉事、熟悉路的作用,引导群众约定文明节俭举办婚宴酒席,婚事新办、喜事省办。
在红娘理事会的努力下,试点村(社区)都通过组织居民代表商议,在居民公约中提倡“只办亲友席,不办乡亲席;宴请规模原则上不超过20桌,每桌标准不超过400元。”据初步统计,2022年,大足婚宴大操大办同比下降20%以上,节约喜事操办资金达1250余万元。
“我们立足人民群众需求,引导各村和社区在充分尊重村民、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利用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对婚礼、婚俗等作出约定,进而推进移风易俗。”薛千勇介绍说,该局还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对不要彩礼的新人给予奖励,并以新人名义将奖金捐赠给辖区内的贫困学生和特困人员。
改革的脚步还不止于此。2022年,大足区民政局完成香霏街婚姻登记点、拾万镇长虹村婚事服务基地建设。加快试点镇街经验推广,拾万镇婚姻家庭辅导室投入使用,棠香街道、宝顶镇婚姻家庭辅导室完成选址,正在建设中。突出服务特色亮点,打造“幸福‘石’足”婚俗改革服务品牌,开展集体婚礼、集体颁证、婚姻家庭讲座等活动40余场,日常婚姻家庭辅导服务584人次,调和夫妻101对。
婚育、殡葬、未成年人保护、地名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民政工作涉及千家万户,2022年,大足区民政局通过“解剖麻雀”,一项一项的去落实、抓实抓细,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成绩单——
——建成区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个(区救助站)、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7个、村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203个。
——建立儿童关爱系统,汇集儿童基础信息22万条,建立特殊困难儿童信息档案5271份,发放智能腕表215个。
——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301.6万元。实施“福彩圆梦”工程,发放助学金19.62万元。
——依法开展社会组织登记事项57件,督促10家业务主管单位完成36家“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
——完成棠香街道、龙水镇、宝顶镇、石马镇、回龙镇、金山镇、古龙镇等8个镇街332公里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制作安装13块村(社区)牌、12块进村牌及310块院落指示牌。印制大足区标准地名录、志、词典和地名文化故事共计3.2万册。
——牵头完成《大足区文明治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起草;完成10个农村、1个城市公益性公墓选址和测绘;摸排发现“活人墓、硬化大墓”10个,目前已完成整改9个。
——完成《大足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规划》及招商引资项目策划表的拟草,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大足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足康复器械产业招商策略研究》。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薛千勇表示,该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大足区委三届五次全会工作安排,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抓好专项社会事务、推进两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努力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