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日报记者胡耀方 城市管理日益精细,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区域功能日臻完善……近年来,江津区城市管理局坚持“内外兼修”,苦下“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以实际成效在江津上演着一出“颜值”与“气质”齐升的“变形记”。
提升环境面貌
让城市更具品质
近年来,江津区城市管理局深入推进市政设施规范化、精细化管护工作,着力加快问题巡查速度、缩短整治时限、提高整治标准,全面改善道路路面坑凼、附属设施陈旧破损等突出问题,保障市民交通出行安全,提升了城市品位形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提升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2022年以来,江津区进一步完善道路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启动道路平整专项行动,着力消除安全隐患、完善设施功能、提升道路品质。目前,已完成道路整治面积140.39万平方米,提升完善人行道约15万平方米。
一座城市之所以有生气,离不开鲜花、绿草、大树等美丽元素的点缀。江津区城市管理局努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补缺提质,开展街头绿地提质、山城花境以老城区景观节点微改造、坡坎崖绿化美化、老旧公园提质改造等工作,持续推进城市绿地建设,为城区赋能增色,提升市民幸福感。
目前,江津区已启动山地公园、大溪河公园(一期)、篆山坪儿童公园等10个城市公园项目。2022年,完成新改建城市绿地74.88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城市绿地54.03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约50.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40万平方米的年度目标任务。
优化城市功能
让城市更加便利
做细“微”文章,修缮“城市家具”。今年,江津区大力实施老城区环境“小而美”惠民提升行动。密切关注民生需求,围绕“适老化设施改造、垃圾分类收集点改造、公共直饮水点管护”等方面实施微改造、开展微整治、提升微服务,先后收集形成“小而美”项目11个。目前,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升级改造、美林小镇小区环境及停车秩序整治项目、西西里小区公共安全隐患整治等项目已全面完成,让市民享成果、得实惠。
“小而美”惠民提升行动开展以来,江津完成无障碍通道整治165处,完善公厕设施15座,推进158个垃圾分类收集点改造,开展直饮水点水质检测20余次,让“城市家具”更加安全、更加精致、更加便民。
加速新增停车位,破解群众出行难题。每次开车出行,在目的地周边逛10分钟找车位,之后再花20分钟走过去,如此停车实在“伤不起”。这是以往市民出行时经常遇到的情景。
针对该情况,江津区城市管理局加强停车管理,着力缓解“停车难”。目前,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000余个,新建小微停车场11个。完成琨洲·华府配建停车库、荧鸿城四街区停车库等5个停车场新增备案,增加建筑物配建停车位共计5000余个,现几江半岛、滨江新城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总量已超过7万个。同时,会同江津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通过“江津交巡警”微信公众号与“易停江津”微信公众号整合停车信息资源,实现滨江大道智能停车位空闲查询功能,方便市民快速寻位停车。
做好每一件小事
让服务更有温度
“群众有需求,我们立即响应。办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确保将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江津区城市管理局局长刘荣刚如是说。
“我将对超期、超面积占道开挖施工,长期围而不建现象,以及未采用湿法作业导致扬尘四起等不文明施工行为进行监督。”三个月前,江津维也纳酒店大堂经理吴大红在《江津区城市管理局城市道路开挖群众监督员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成为江津区城市道路挖掘施工首位群众监督员。
邀请城市道路开挖附近的居民或商户成为城市道路挖掘施工群众监督员,对所在辖区城市道路开挖情况进行监督,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劝导施工方整改。该项措施是发动社会化力量强化城市道路挖掘施工监督管理的有效举措,为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找到切口。目前,全区已配备30余名城市道路挖掘施工群众监督员。
为了让社区居民就近、就快反映城市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江津区城市管理局先后在鼎山街道长风社区、几江街道西关社区等处设立了5个“津管家”社区工作室试点,以定期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部门共商的形式,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城市管理工作要做到像绣花一样精细,面对面地聆听和收集群众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建议是第一步。”刘荣刚介绍,江津区城市管理局正依托“津管家”工作室,建立健全“发现收集——协商处置——反馈评价”的工作闭环,实现城市管理主动高效和服务提升的精准统一。今后,“津管家”工作室将在全区30个镇街逐步推开,结合“马路办公”,着力整治和解决一批城市管理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关键小事,践行“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城市精细化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