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部门“一把手”说总第138期 >2022-12-30编印

大足区科技局:建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刊发日期:2022-12-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大足高新区。

大足高新区。

大足五金博物馆。

大足五金博物馆。

国飞无人机生产线。

国飞无人机生产线。

机器人生产线。

机器人生产线。

摩托车生产流水线。(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摩托车生产流水线。(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科技型企业2017年为215家,2022年达到1253家、比2017年增长475%,五年累计新增708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为32家,2022年达到173家、比2017年增长441%,五年累计新增141家;2017年专精特精企业0家,2022年达到64家、五年累计新增64家……
  近年来,大足区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区科技局以担当之责、精准之策、有力之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大足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加快打造创新平台
  创建国家高新区,是目前全区科技发展的头等大事,一组时间线描绘出申报脚步:
  2020年4月30日,大足区正式启动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
  7月22日,市政府批准大足高新区由5.3055平方公里扩展面积至17.4763平方公里;
  10月30日,市政府上报国务院“升级请示”;
  11月15日,国务院转交科技部,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2021年以来,顺利完成大足创建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规划的修订完善,即将在市科技局召开“两个规划”的市级论证评审会,国家级创新平台申报、规划展示厅完善等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在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的同时,大足区科技局还强化校院企合作,与中科院重庆分院、重庆大学、四川美院、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等对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绿色技术成果转化机构;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创建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区级科技平台从2017年5个到2022年57个;市级科技平台从2017年5个到2022年103个;国家级科技平台从2017年0个到2022年3个。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
  大足区科技局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五金、汽摩、智能、静脉、文创五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打造国家高新区作为主目标,把经开区、高新区、工业区、文创园作为主战场,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推动大足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2022年,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全区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1253家,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5.2%、37.3%。建成市级研发机构81家,集聚数字经济工业企业29家。
  放眼大足区,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初步集聚200亿级五金、300亿级汽车摩托车、150亿级静脉、150亿级智能产业集群,形成了年产5万辆专用车、1000万辆摩托车、8000万把刀具、30万吨再生铅、110万吨再生钢、200万台电子废弃物处理、11万吨环保管道、3万部电梯、2万台(套)机器人及数控机床、5亿颗光电摄像头、200万片芯片、4500万片(套)笔电机壳等生产能力。

加速集聚创新要素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科技发展道路上,人才的支撑力量毋庸置疑。
  大足是科教资源大区,人才总量较大。为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大足建立了“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等专项人才计划。
  艾诺斯华达电源创新创业团队、施密特电梯创新创业示范团队等3家单位被认定为市级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了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于勇为首席专家的专家队伍。截至目前,全区科技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入库企业事业单位82家、科技人员507名,拥有市级特派员18名、区级特派员126名,辖区5所高等院校在职教职工623人、学生2.04万人。
  而另一方面,资金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借资本之力促科技企业加速发展?大足区融入全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试点改革,建成1000万元的风险担保基金池,全区346户企业获银行贷款共5.9亿元,引导试点银行商业贷款共1.9亿元,在贷企业92家,贷款余额1.6亿元,当期贷款61户,贷款金额1.1亿元。
  政府重视,人才支撑,资金保障,眼下大足区创新活动氛围越来越浓厚。2022年,预计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提升到2%,比2021年增加0.17个百分点。
  此外,大足区创新举办科技活动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服务月等科普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大足锻打刀具创意设计专业赛)等高端创新活动,有效推动了大足区的开放合作和招才引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大足是全市科技大区,在科技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加强前瞻布局和系统谋划,推动全区创新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加快建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大足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杜韧


  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大足区科技局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要求,坚持“实打实、硬逗硬、件件盯、手手清”,以担当之责、精准之策、有力之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为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做好特色产业高地文章奋力前行。
  新起点,新征程,大足区科技局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生态构建四个方面,抓好落实“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高标准高要求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又高又新”的指示精神,明确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目标,加快打造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梯次培育创新基地、创新创业孵化载体。
  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制造业科技平台33个,“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加快形成,打造“聚足”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5个,70家企业成功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达到50%以上。
  二是全方位全角度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开展科技型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全方位培育,推动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今年以来,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52家、累计1253家,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企业107家、累计112家,新进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8家、累计64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累计173家,高成长性企业27家、累计32家,创新主体得到全面丰富和提升。
  三是聚人才聚技术加快创新能力提升。围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化应用,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强交叉创新,推进“揭榜挂帅”,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市级创新创业团队3个、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名。
  今年以来,实施科技发展项目47个,科技成果登记量67个、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亿元。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到12.59亿元、同比增长25.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2%、同比增长14.3%。大足区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提升幅度列全市第4位。
  四是促发展促创新加快创新生态优化。深化科技改革,优化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让企业敢于创新、愿意创新,真正建立起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导向、新动力、新机制。扩大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推动科技资源高效对接。加强科技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与中科院、重科院、吉林大学、西安交大广泛合作。选派技术经纪人3名、市级科技特派员23名。开展科技活动318场次。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在贷企业90家,贷款余额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