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读书总第128期 >2022-12-16编印

石窟的温度
——读《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后记
刊发日期:2022-12-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大足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修复现场。

大足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修复现场。

大足尖山子文保员王新蜀与尖山子石刻。

大足尖山子文保员王新蜀与尖山子石刻。

  

  早在袁蓉荪先生《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一书正式出版之前,我就略有耳闻,自然,也心怀期许。不久,这本书就从他的书案,签其名、钤其印后,便快递到我的书桌之上。
  这本书多达410多页,全彩印。封面映入眼帘就将我拉回到曾经的场景——四川安岳卧佛院。卧佛依然横卧于岩石间,与我当年拍摄照片不同的是,卧佛顶上站立着稀疏的人群,从穿着来看,这大抵应该是附近的村民,卧佛前方两位年老的妇女在石道上,正用虾(音ha)谷耙耙晾晒着刚从田里打出来的新鲜谷子。这张照片与平常所见的石窟考古调查报告和研究著述相比,似乎更能体现出这本书自身独特的温度。
  这种温度,首先来自于袁蓉荪先生在巴蜀石窟之间行走的步履声。巴蜀石窟是石窟艺术中重要的一环,在巴山蜀水之间遗存颇多。据调查,四川和重庆现共有石窟造像2850处,该书选取了30余处具有代表性的石窟进行介绍,这些造像,既有蜚声世界的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也有隐藏于山间,鲜为人知的宣汉浪洋寺、资中秦家岩、洪雅苟王寨、广安冲相寺等,还介绍了巴中、梓潼、仁寿、丹棱、洪雅、夹江、营山、遂宁、内江、武胜、潼南、合川、安岳等地的造像点。书中,大足与安岳两地的石窟造像比重较大,共有11处。这些造像,唐、宋、明时期皆有:巴中水宁寺的盛唐彩雕,一刀一斧的雕凿痕迹,体现出唐代匠师精湛的技艺;安岳华严洞、茗山寺、塔坡和大足宝顶山等宋代时期的造像,如同一部部的艺术图录,让人亟待去探寻其间隐藏的历史文化信息;明代开凿的洪雅苟王寨造像,不禁让人耳边回响起了战乱纷飞的南宋末期,空寂的山中回荡的兵戈声。
  在巴山蜀水之间行走与拍摄,探寻难度可想而知。从书中那些精美的图片和文字的描述中,能感受到袁蓉荪先生对石窟热爱的温度。书中记录他前往洪雅苟王寨,在长约2000米宽窄高低不等的石栈道行走,精力必须高度集中,稍不留神便会坠下深渊尸骨难寻;前往丹棱的龙鹄山古道,坡度达到了70度,行走都异常艰难,更何况身负沉重的摄影包,只能一手抓杂草,一手用三脚架当作拐杖,缓缓前行。在拍摄营山太蓬山悬崖峭壁上的造像时,身后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他们按照设计的保护方案,两人分别抱拍摄者的腿,另一人紧紧地拉其衣服,进行盲拍。他在书中还特意写道“至今想起也后怕,那个时候却什么也没想,一心只想拍摄下这个相对完好的佛龛。说实话,这是截至当时我最冒险的一次经历”,因此,这一节关于太蓬山调查的副标题为“万丈深渊上的冒险盲拍”。
  书中每一处石窟造像叙述中,总有一些人物出现,有当地文物管理的工作人员,有热心的居民,更多是文物点的义务保护员,从中可以体会到这些文保员对石窟守护的温度。每经一处造像点,袁蓉荪先生总爱与当地的文保员聊家常,比如为什么要来守护石窟,守护中遇见过什么让人记忆深刻的事情等等。和文保员的交谈中,不仅可以了解石窟造像的历史背景,还能体会到这群人对石窟的挚爱。这些文保员,常年在石窟前行走,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昼夜更迭,都默默无闻守护着这些“国宝”。书中,就有我熟悉的大足尖山子石刻的文保员王新蜀。1987年大足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处初唐永徽年(650—655年)营造的石刻后,大足文管所随即聘请王新蜀为义务文保员,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我曾陪同记者对他进行过采访,知晓了他的故事。一次大雪之后,为了及时查看文物受损情况,他起床后便匆匆赶往山上,山高路滑,平时20分钟的山路,足足走了一个小时,终于到达文物点,经过仔细查看没有发现垮塌和裂隙加大的情况,便长舒了一口气,静静打扫完积雪后才返回家中。这样的文保员,在书中多次出现,蒲江飞仙阁的张成虎夫妇,丹棱龙鹄山的李正康,洪雅阿吒山的果祥法师,龙泉驿大佛寺的肖太发,乐至睏佛寺的杨志明和杨志勇兄弟,安岳塔坡的赵心才、肖光春夫妇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一副呵护文物的热心肠!正是有了这些人物的参与,使得这本书更增添了世间的烟火气!
  从书中,我们还深深体会到国家对以石窟为代表的文化遗产重视的温度。一些造像先后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安冲相寺于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潼南千佛寺在2011年被发现后,随即开展了考古调查,并出版了考古报告,据书中可知,近期又在实施造像和遗址的考古发掘。内江东林寺的千手观音,我曾于2010年6月19日的这天,站在高大宏伟的千手观音像前,望着日渐风化的造像,以及残破的保护建筑,心中不免有点失落,希冀这一珍宝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袁蓉荪先生书中得知,这些年一直有社会资金对其修缮,然而又因其他因素导致项目迟缓,在文章的最后,得知政府即将启动东林寺改建工程,同时还将对造像进行保护,真心希望保护工程早日完工,能再次一睹风采。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该工程于2008年启动,2015年竣工,历时8年完成,开创了我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
  正如作者所说,巴蜀石窟遗存丰富,因而受篇幅限制,在书中还有一些造像点未得到充分展现,如广元千佛崖、安岳毗卢洞、大足北山等石窟。不过,仅从这些内容我们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包括袁蓉荪先生在内的一些人,他们对石窟艺术的挚爱。而这份独特的情怀,从而使得石窟艺术从冰冷的崖壁缓缓流淌到世间,给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温度。□李小强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