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要闻总第128期 >2022-12-16编印

光影“石”刻
刊发日期:2022-12-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位于大足电影院旁的大足文物保管所办公场所。

位于大足电影院旁的大足文物保管所办公场所。

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

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

  1993年10月为大方便佛拓片。

  1993年10月为大方便佛拓片。

1999年12月1日,中国代表团成员、时任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左一)参加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

1999年12月1日,中国代表团成员、时任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左一)参加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

对北山第245龛进行考古调查。

对北山第245龛进行考古调查。

首次走出国门在英国办展。

首次走出国门在英国办展。

正在修建中的瑞相广场。

正在修建中的瑞相广场。

千手观音修复竣工。

千手观音修复竣工。

  

□新渝报记者陈柯男李东张玮毛双/文图片由大足石刻研究院提供
  光影是首歌,岁月是条河。
  上世纪中叶,大足石刻有了专属的文物保护机构,围绕大足石刻展开的文保工作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今年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建院70周年,新渝报搜集了部分与大足石刻有关,并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老照片。匆匆岁月里,寻找时光留下的痕迹,那是一代代石刻人接续奋斗的身影。这些定格记忆的老照片,将曾经的过往唤醒,把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你听。

三间小屋的文管所
讲述人:郭相颖 首任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
历史总是一天一天地过去,一些旧的照片常常可以引起我们很多回忆。这张老照片是大足以前的电影院,1976年左右,当时的文物保管所又恢复了建制,我也在这里工作,就在面对电影院的右边,阴暗、潮湿的三间小屋子里。当时文管所人员编制只有三四个人,条件非常简陋,除了两张床,就只有一张1米长的办公桌,有3个抽屉,陈所长管中间一个,邓之金同志是会计,管左边一个,我是出纳,管右边一个。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分工明确,建制齐全。实际上,我们3个人只有一张办公桌、一把办公的椅子。这个地方虽然很狭窄,但毕竟有了大足正式的文物行政管理机构。虽然人少,但是我们已经正式开展了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时,它的建立还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说明大足石刻为主的文物需要保护,表明了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面对这些回忆,我感到非常兴奋。现在,我们大足石刻研究院,房子就上万平方,有研究大厅、陈列室、展览厅,北山、宝顶都有很多园林建筑,所以,这是很形象的对比。另外,从最初的3个人到现在的300人,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讲述人:夏明 大足石刻研究院退休职工
  这是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人是当时整个大足文物普查队的全体人员。第二次文物普查由国家统一行动,如果文物点没有被发现,有可能就淹没、消失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为了摸清大足的文物家底,当时的大足县政府组织了专业的普查领导小组,实地对每一个镇、每一个乡、每一个村进行摸底。我是主动要求去的,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光荣的工作,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我们每到一地,都要进行走访,找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我们再到现场进行甄别。如果是文物,我们就做好绘图、拍照、文字记录。当时交通条件很差,每天要走很多路,普查队员们不畏辛苦,兢兢业业,认真完成这项工作。第二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了一大批文物点,申报成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大的惊喜就是新发现了一处石刻造像——尖山子石刻造像,它把大足石刻的历史往前推了200多年,距今有1200多年。通过这项工作,它让我们对历史,了解得更多,更好地去保护、研究、宣传大足石刻。

拓片定格时光

讲述人:唐毅烈 大足石刻研究院退休职工
  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当时在宝顶山收集拓片时的情景。当时,大足石刻铭文大量风化,再不抢救性地拓片,很多就会消失。单位派我到成都去学习拓片、裱画技术,目的就是想把大足石刻的铭文,全部拓下来保存。1990年,大足石刻博物馆成立后,各方面条件好了,做这份工作也有条件了。1993年,馆领导决定把大足石刻铭文收集工作做起来。我们5个同志来干,这是一个大面积的大工程。在宝顶山收集的时候,搭的架子都要搭到近20米高的地方。人爬上去,腿都“打闪闪”,心里特别慌。但是,大家一工作起来,什么都忘了。特别是拓到柳本尊行化道场顶部的时候,站也不能站,坐也不能坐,只能躺着工作。雕刻的文字确实松散得厉害,躺着拓片时,沙石就往脸上掉,嘴巴里也全是沙。把这个点弄完,我们还要把所有的东西搬下山,搬到车上,然后再去找饭吃。4年的时间,我们拓完了整个大足境内75处石刻造像,外加两处古塔,行程1万多公里,一共拓了1160多块碑,共计拓片2000多张。现在来看,很多碑刻、铭文都已经完全风化了。但这些拓片留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拓片也成了文物,这也是我工作这几十年中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申遗成功

讲述人:郭相颖 首任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
  这张照片是我参加大足石刻申遗,最后一次摩洛哥会议时的情景。这是最后确定申遗能够成功的关键会议,我坐在桌边,心情非常焦急。因为前面,有很多国家申报的项目都被淘汰了。没有正式揭晓前,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的。当时领导提出的要求是“要让大足石刻走向世界”,我在大足县政府当副县长,也分管这方面的工作。我时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走向世界呢?我们也在全国办了一些展览,在北京、深圳、广州办了展览,也有一些外国人来参观,这算不算走向了世界。后来,我觉得,如果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肯定算是走向世界了。所以,我们就不遗余力地花了近10年的功夫来做这个事情。后来,宣布申遗成功了,哎哟,那心情激动得,桌子上的东西都没收,我就往会场外面跑,去找电话亭,给“家里人”报喜、报信。那个时候,摩洛哥的国际通讯不是很先进,加上我的操作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我给重庆市委办公厅打电话打不通,给大足县委、县政府打电话也打不通,后来不知怎么的,给博物馆的陈馆长陈明光同志的家庭电话一下子拨通了,我告诉他,我们申报成功了,而且评价很高,大概是三条,一条是堪称世界艺术杰作,一条是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再一条就是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让他快去报信。最终,我们把这件事情做成了,做成了以后,确实对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利用这些方面起到了相当好的作用。
首部大型石窟考古报告出炉

讲述人:黎方银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
  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是2004年9月的时候,我们在对北山第245龛进行考古调查的情景。石刻造像,尽管我们不断地保护它,但实际上,它每一天,每一刻,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非常急迫地想把当时看到的大足石刻,完整地、科学地记录下来。于是,就选取了一龛来作为代表,开展大足石刻的考古学研究。这龛造像,高有4米多,宽有3米多,里面有400多尊造像,几百件器物,还有很多的建筑,特别复杂。当时,我们不仅做了文字记录,同时对它进行了测绘。但那个时候,我们没有现代数字测绘这个概念,也没有这个技术手段,所以,所有的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造像前搭了架子,两个人在现场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把这一龛测绘完。但大足石刻有那么多的造像,都这么做的话,很难想象,什么时候才能测绘、记录完。为此,我们后来采用了近景摄影技术,三维测绘技术,来对包括北山、石篆山、石门山、南山和宝顶山在内的5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石刻造像,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从照片上看得出来,我也只有40多岁,还有30多岁的,20多岁的,我们平均年龄34岁,就是这些年轻同志,经过10多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大足石刻的“考古报告集”。这部考古报告,是由我们中国人编写的,针对一个大型石窟的、首部系列考古报告,所以它在石窟考古学研究当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石质文物首次走出国门

讲述人:陈小平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原副馆长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1年1月26号,地点是在英国的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英国这个展览,是我们大足石刻真正的石质文物走出国门,对外宣传的第一次。中国的文物出去展览,国家文物局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反复设计的过程中,双方往来的邮件都是好几百封。由于两国有时差,英国是白天,我们是晚上。所以,我们老是在晚上一大批人工作到深夜。英方的开幕式搞得也和我们不太一样,我们一般选择早上九十点钟,但他们选择晚上6点半,请了300多位政界的、文化界的、商界的人士参加开幕式,威尔士孔子学院的学生还在大厅里表演了咱们中国的民族舞蹈、书法。一共有7万多人来参观了这个展览,收到的效果是非常好,在英国起到了轰动性的效益。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展品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觉得,这个展览是同时期两个最受欢迎的展览之一。英国展览成功之后,我们就继续在加拿大、日本,还有中国台湾办展。2018年,大足石刻研究院成立了“四百工程”办公室。“四百工程”最重要的就是对外展览,到国内外著名的一些博物馆、大学,举办大足石刻特展,让大足石刻更好地走出去,走得更远,让全世界的人民都来了解我们的大足石刻。办展对宣传大足石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走出去,让世界上的人了解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宝顶山景区提档升级

讲述人:谢晓鹏 大足石刻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的1月,是建设中的宝顶山景区瑞相广场。根据文物保护和5A级景区服务功能的要求,2011年到2015年,我们实施了宝顶山景区提档升级工程。这个工程建设规模大,实施难,质量要求高,征地800多亩,动迁了800多人,拆除了对文物保护环境有影响、不协调的房屋近6万平方米,建成了集石刻参观、文物展陈、游客服务、民俗体验和宗教祈福等于一体的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景区的核心景区面积也扩大了近5倍。参建人员夜以继日,斗酷暑战严冬,历时4年多时间,于2015年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第十个主场城市活动,在大足举行之时,全面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我们从规划设计,就围绕大足石刻特色做文章。今天看到景区的五大功能区,从宏观布局到微观的景点景观的打造,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旅游需求的有机融合和审美取向,大量石刻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到景区的设计理念之中,随处可见大足石刻的身影。可以说,建成后的宝顶山石刻景区独具特色,拥有了世界文化遗产和5A级景区应有的颜值担当。
千手观音修复竣工

讲述人:黎方银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
  2015年6月13日,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宝顶山隆重举行。这一天,历经8年的修复,千手观音造像终于再次与大家见面了。我作为大足石刻研究院的院长,很荣幸亲手拉开了遮挡在千手观音前面的帷幕。这尊千手观音的修复,历经了太多的坎坷,克服了太多的困难。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千手观音的手指就不停地掉落,它的金箔已经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2000年的时候,我们就想要修复它,开展了很多的专题研究。2002年的时候,我们也编制了修复的方案,但是很遗憾,由于当时我们的修复理念还不够完善,修复技术还需要提高,各方面的条件还没有达到,虽然做了很多的前期工作,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它实施修复。2007年9月17日,全国政协文物保护的一个调研组到大足,千手观音的一根手指当场掉落,这进一步引起了各界领导、各方面专家的高度关注。大家一致认为,千手观音已经到了不得不修、不抢救不行的地步。所以,在国家文物局的直接领导下,动员全国石质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专家,集中财力、物力、技术来攻克千手观音造像修复的技术难题。最终,经过8年时间的修复得以完成。所以,当我站到修复后的千手观音前面拉开帷幕的时候,手一直在发抖,觉得特别特别的不容易,也特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