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乡村振兴总第118期 >2022-12-02编印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刊发日期:2022-12-0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大足古龙茶山。(本报资料图)

大足古龙茶山。(本报资料图)

  工人手捧永川秀芽鲜叶。渝西都市报记者陈科儒摄

  工人手捧永川秀芽鲜叶。渝西都市报记者陈科儒摄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室内,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师生正在制茶。渝西都市报记者陈科儒摄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室内,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师生正在制茶。渝西都市报记者陈科儒摄

2月23日,大足区古龙镇巴岳山中段的茶园里,采茶工正在采摘春茶。(资料图)新渝报记者瞿波摄

2月23日,大足区古龙镇巴岳山中段的茶园里,采茶工正在采摘春茶。(资料图)新渝报记者瞿波摄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周玮徐壮)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介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且将新火试新茶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负责人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新华社记者周玮徐壮
  壬寅年冬月,一盏清香的中国茶,令世人瞩目。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消息传来,在茶的故乡,人们欢呼雀跃。围绕这次成功申遗,新华社记者在第一时间专访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

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问:请谈谈此次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
  答: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我们感到非常振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在浙江杭州考察时观看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鼓励大家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在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时指出,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如今,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均居世界前列。种茶、制茶、饮茶等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被各地区各民族广泛享用,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是茶文化的传承者,日用而不觉地践行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中国茶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
  问: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这个项目的内涵是什么?
  答: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茶农依照自然规律和世代相传的经验种茶和管理茶园,采茶工采摘、拣选茶叶,制茶师通过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方式制作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及花茶等。在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饮茶、敬茶等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品茶、斗茶、评茶等活动在许多地区成为当地特色风俗。这些活动成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见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项目,项目申报工作得到了传承群体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广泛的社会实践、成熟的传统技艺、丰富的手工制品,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能做茶文化的传承者
  问:目前,这一项目保护传承实践开展情况如何?
  答:当前,与这一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与正规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在福建省安溪县王氏家族已传至第13代;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近5年间收徒授艺17人。
  更多人是通过家庭、社区的活动参与传承的,比如在家庭中,饮茶、敬茶等相关礼俗由长辈传授给下一代;在社区,相关仪式活动的组织经验和仪轨知识,通过长者口传身授实现代际传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茶文化的传承者。
  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传承人进入学校,开展传承教学。

讲好新时代中国非遗故事
  问:接下来,如何使中国茶的呈现与演绎更加精彩?
  答:此次申遗成功,是我们推动茶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向世界传播中国非遗保护成就新的契机。
  为增强传承活力,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立了保护工作组,并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文化和旅游部和相关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组织实施系列保护措施,做好该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实践。
  截至目前,包括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内,我国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我们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为国际非遗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讲好新时代中国非遗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茶”申遗成功,重庆茶有什么机会?


□重庆日报记者赵伟平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茶叶主产地之一,在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方面也颇具特点,“中国茶”申遗成功,将会给重庆茶叶产业带来什么影响?记者采访了我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知名茶企负责人等。

申遗成功是中国茶叶文化自信的体现
  重庆日报:作为茶业从业人员,如何看待“中国茶”申遗成功?
  苗伟(重庆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苗品记茶业董事长):“中国茶”申遗成功是中国茶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纵观全球茶叶发展,红茶是主流,尤其是英式红茶,市场上70%以上的消费群体都喜爱红茶,中国茶在世界上的占比相对来说比较低,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等因素,“中国茶”的国际地位也在慢慢提高。
  申遗成功后,“中国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标准,比如什么样的茶是中国茶,它包括哪些范围等等。
  谢宇(市农业农村委经作处处长):“中国茶”申遗成功也意味着中国茶叶传统生产技艺及茶文化得到世界的高度认可,可以让重庆乃至中国很多地方的非遗茶技艺和习俗,借助这次机会走上世界舞台。

重庆茶叶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重庆日报:目前重庆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情况怎样?
  谢宇:“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本次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有相关的44个项目,此次虽然重庆茶叶没能入列,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近年来,重庆把茶产业纳入全市十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进行重点培育,全市有35个产茶区县,茶园面积105万亩,茶叶产量5万吨,毛茶产值超过45亿元。基本建成渝西特早名优茶、渝东南高山名优茶叶和三峡库区生态有机茶三大茶叶优势产业带,初步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同时,永川秀芽手工制作技艺、巴南茶叶制作技艺、城口鸡鸣贡茶传统制作技艺等十二种传统制茶技艺被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评选中,“永川秀芽”“南川大树茶”“秀山毛尖”等夺得“百茶”典型荣誉。
  张节明(重庆茶业集团董事长):巴南茶叶制作技艺其实就是巴南银针的手工制茶技艺。它起源于明代,当时明代在巴县有两大贡茶,其中之一是八条茶。
  巴南银针是在八条茶核心制作工艺基础上,不断地精进和改良。它有两尖一圆、身披白毫的特点,所以被称作银针,其制作工艺在重庆传统制茶技艺中极具代表性。

重生产端轻消费端导致缺乏市场影响力
  重庆日报:重庆在传承和保护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上还有哪些短板?
  张阳(茶语网创始人):目前重庆的茶叶品牌在全国来说影响比较小,当然我们有一定的品牌基础,包括永川秀芽、南川大树茶、秀山毛尖等一些地方品牌,但是影响和规模都比较小,比起苏州碧螺春、安吉白茶、西湖龙井就差得很远了。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重视茶叶生产端,忽视了茶叶市场终端的培育。
  苗伟:重庆茶产业重心还是放在茶叶基地建设上,对茶文化,也包括茶叶店、茶馆这些销售终端的投入是微乎其微。而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像广东,他们除了重视建设茶叶基地外,还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茶叶文化和品牌建设上,政府通过培育一些叫得响的茶餐厅,来提升品牌知名度。


苦练内功抓住机会“借船出海”
  重庆日报:“中国茶”申遗成功对“重庆茶”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会?
  张阳:“中国茶”申遗成功之后,国家势必会出台一些有利于茶行业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重庆的特色茶走向世界。
  而要苦炼内功就需要做好三点:第一是农残标准要符合国际出口的要求,不能只看国内市场;第二是关注非茶类茶产品的国际化或者开辟海外华人市场,比如武隆老荫茶,完全可以成为重庆火锅的绝配搭档,借助重庆火锅的知名度去闯市场;第三是文化培育,非遗是技艺和文化的共同体,技艺要有特色,文化也要形成完整的表达方式,要在茶俗、茶艺、茶宴中挖掘重庆的特色茶文化。
  谢宇:“中国茶”申遗成功,重庆要统筹做好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这篇大文章,以弘扬茶文化为关键,扎实推进茶文旅深度融合。
  一是狠抓茶文化资源发掘。支持涉茶院校、行业组织等围绕“巴渝特早”“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和“南川大树茶”等三大品种及资源,开展茶文化内涵研究和挖掘;
  二是狠抓茶文化科普教育。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举办斗茶大赛、茶文化节、采茶节、茶品鉴等茶事活动,推动茶消费,发展茶经济;
  三是狠抓茶文化载体建设。重点支持茶馆行业协会出台地方性行业标准,对茶馆、茶庄、茶叶营销店面改造升级,推进茶馆业连锁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培育茶产业服务集中区,打造茶文化特色商贸镇和特色街区;
  四是狠抓茶文旅融合发展。开展渝茶文化传承人、传统工艺制茶工匠培育和认定。促进“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推进“茶+旅游+”、“茶+生态+”,建设一批茶文创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