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115期 >2022-11-29编印

北碚:静观蜡梅开出“产业之花”
三产融合 蜡梅迎来蓬勃发展
刊发日期:2022-11-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村民正在分级包装采摘的蜡梅。(受访者供图)

村民正在分级包装采摘的蜡梅。(受访者供图)

  

□重庆日报记者赵伟平
  “大家注意啦!我们在做插花时,一般有3种搭配方式,浓色的花朵应插低点,淡色的花朵要插高点,这样插花看起来才有立体感……”
  11月26日下午1点过,刚吃完午饭的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花农邓远富还没来得及洗碗,又拿起手机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不时还直点头。
  原来,受疫情影响,居家封控的重庆丽庭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纪会,通过视频直播方式向村民讲解蜡梅插花知识。为了让自家的蜡梅增值,邓远富场场不落。
  谈话间,邓远富向记者讲述起了静观蜡梅的升级迭代之路。
单打独斗 蜡梅花凋谢在地里
  北碚区静观镇有500多年的蜡梅栽培历史,蜡梅种植面积有2万余亩,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品种资源最丰富的蜡梅栽培区,被誉为“中国蜡梅之乡”。
  上世纪八十年代,邓远富等一批村民逐渐发现蜡梅是“稀罕货”,重庆乃至国内其他地方很少有把蜡梅种植当成产业来做。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压条繁殖腊梅,并在寒冬时节砍下蜡梅花枝,拉到北碚街头和主城去卖。
  依托于此,邓远富家的收入从最初的一年几百元逐渐增加到2000年前后的近万元,家里盖起了新房子,房后7亩多山坡地也全种上了蜡梅。渐渐地,村里砍枝条卖鲜花、做干花的农户也多了起来,产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由于花农单打独斗分散经营,村民辛辛苦苦把蜡梅花运到北碚城区去卖,有时还不够车费,后来花农只好“忍痛割爱”,将大部分花自然凋谢烂在地里。
  好端端的蜡梅产业却一步步凋零,这让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党支部书记李伟很是痛心。看着漫山遍野的蜡梅,他想办法从北京请来了专家为当地蜡梅产业把脉。园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榆教授对静观蜡梅进行鉴定后认为,静观种植的花瓣厚、香味浓、色泽鲜艳的品种是蜡梅中的极品——素心蜡梅。这样的结果让大家很振奋。
  为解决相互压价问题,北碚区将蜡梅种植核心区的斜石村、川心村、龙洞村三个村合并为素心村,2008年11月村里又组建了重庆素心蜡梅种植专业合作社,邓远富等400余户村民第一批加入。
  2014年村上通过冰块加泡沫的保鲜技术,将蜡梅鲜切花空运卖到了千里之外的江浙一带,成功拓展了销售市场。2016年,北碚区又联合西南大学,通过后者的生物科技,对蜡梅的有效成分进行萃取,先后开发出蜡梅香水、面膜、洁面皂等20多个产品,走蜡梅深加工之路。
  同时,为了促进蜡梅产业“接二连三”,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游:一方面通过打造静观古街、爱情文化主题公园等配套设施,举办蜡梅赏花旅游文化节。另一方面从外地引来业主,建成多个蜡梅观赏园。借助三产融合,静观蜡梅迎来蓬勃发展。
花艺赋能 静观蜡梅香飘全国
静观蜡梅三产融合发展之时,2019年,返乡创业的邓纪会通过花艺赋能的方式,又为其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邓纪会是土生土长的北碚区静观镇人。大学毕业后,她做过花商,创办过花艺培训学校。2017年,她在广州进行蜡梅花主题花艺表演时,现场不少人觉得蜡梅漂亮,但大家却叫不出花名。“表演结束后,有观众询问蜡梅的购买方式,当即我就觉得蜡梅花有市场,便萌生了将家乡的蜡梅切花推向全国的念头。”
  返乡后的邓纪会,采取“市场+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科普+赋闲”的形式,对切花的数量、粗细、长短都做了规定和要求,并定期召开院坝会对花农进行指导。她还为农户提供蜡梅及其他花材的优质品种、低价购买农资,对产品进行兜底收购。
  为提升蜡梅附加值,邓纪会先后开发了切花礼盒、花茶、蜡梅盆景、蜡梅品种苗、蜡梅文创等特色产品。通过花艺加工,以前卖几元一把的蜡梅花卖到了20—50元,新开发的蜡梅礼品盒甚至卖到了200元一盒。
  合作社除了卖蜡梅切花,还打造了一些衍生产品,比如永生花、手机壳、胸针等,提高附加值。同时还承办了“静观杯”传统插花大赛等,让静观蜡梅香飘全国。
  如今,蜡梅已成为北碚区静观镇的农业支柱产业,带动农民户均增收1万余元。当地依托蜡梅产业,年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全产业链年产值近1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建立中国蜡梅种子资源库,把全国所有的蜡梅品种,种到500亩的蜡梅核心基地进行保存。同时,建立一座蜡梅博物馆,把蜡梅的历史文化,包括静观蜡梅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整理,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北碚区静观镇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