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足音铿锵——大足石刻研究院建院70周年系列报道(六)总第108期 >2022-11-18编印

70年,大足石刻告诉你这样走过
刊发日期:2022-11-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大足县召开大足石刻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动员大会。

大足县召开大足石刻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动员大会。

大足县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通知。

大足县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通知。

1955年成立的妙高山文物保护小组成员名单。

1955年成立的妙高山文物保护小组成员名单。

  1978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大足石刻》现场。

  1978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大足石刻》现场。

1982年,参加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第一次会议的代表合影。

1982年,参加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第一次会议的代表合影。

2005年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

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修复现场。

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修复现场。

宝顶山提档升级工程航拍局部。

宝顶山提档升级工程航拍局部。

《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

《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

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

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足石刻艺术展》。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足石刻艺术展》。

  

1.大足县文物保管委员会
1952年11月12日,大足县政府以府〔1952〕教社字第293号文件通知成立大足县文物保管委员会,下设大足县石刻保管所。1953年6月更名为大足县文物保管所。
2.北山石刻保护长廊工程
西南文教部1952年拨款新建北山佛湾保护长廊,1953年建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第一项大足石刻保护工程。
3.文物保护范围
1953年1月,大足县政府以府〔1953〕教社字第014、015、016、017号文件紧急通知,要求石刻所在区公所在重要石刻周围,划出文物保护范围。此为大足石刻第一次划出文物保护范围。其后,按照多次文件要求,各级文物保护点都划定有保护范围区域。
4.大足县文物调查小组
1954年6月,省文管会第一调查小组与大足文管所组成“大足县文物调查小组”,对大足文物进行初步调查。此为大足文物第一次有系统的调查工作。
5.群众文物保护小组(义务文保员)
1955年,成立第一个群众文物保护小组。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义务文物保护员管理模式,目前,大足共有71名义务文保员。
6.《大足石刻志略》
1955年,县政府函件,将陈习删著《大足石刻志略》(油印本),分送各级有关单位和专家征求意见,是为大足石刻史上首部专著。
7.四川古代雕塑考察团
1956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12位雕塑、美术家,进行以大足石刻为中心的考察,其后,在《人民日报》《美术》等报刊发表多篇著述。1958年,考察团编《大足石刻》图录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8.傅扬编《大足石刻》图录1957年3月,傅扬编《大足石刻》画册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为大足石刻史上出版的第一部简介图书。
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多宝塔、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舒成岩、妙高山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首部《大足石刻》大型图录
1962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编《大足石刻》8 开本图录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为大足石刻史上首次出版大型图录。
11.文物保护标志碑
1964年,在国家和省、县级13处石刻文保单位标志碑11块,“安全保护区”等石条界碑101块。其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树立有文物保护标志碑。
12.上科影拍纪录片《大足石刻》
1979年,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大足石刻》,在全国发行,此为大足石刻史上第一部公开发行的影片。
13.对外旅游开放
1980年4月,四川省委批复同意开辟大足石刻旅游区。1982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大足县为乙类开放地区。1984年6月,公安部批准大足县为甲类对外开放县。是重庆市第一个甲类对外开放县。
14.宝顶山地狱变相龛错位变形岩体加固保护
1981年—1983年实施,产生的岩体裂隙形变采用锚杆、垫砌、裂隙灌浆等措施进行加固,使其摆脱了龛窟坍塌的危险,提高了岩体的稳定性。
15.大足石刻研究会
1982年11月,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成立,在大足召开首届年会,会员50余人,会后编辑印行《大足石刻研究通讯》。迄今,大足石刻研究会已召开7届年会,会员380余名。
16.《话说长江》
1980年10月,中日合拍电视片《话说长江》制作团队到大足拍摄北山、宝顶山石刻。后作为第九集于1983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此为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大足石刻专题纪录片。
17.北山第136号窟渗水治理
1982年,实施北山第136号窟渗水治理,研制的“潮湿环境下石窟围岩裂隙灌浆补强材料”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8.大足石刻首次外展
1985年4月至5月,大足石刻第一个大型展览。该次展览系大足石刻首次对外展出。
19.《大足石刻内容总录》
1985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大足石刻内容总录》,收录10处石刻点内容,为大足石刻史上首部调查总录。
20.唐永徽纪年
1987年9月,县文物普查队在今铁山镇建角村尖山子石刻发现唐永徽(650—655年)纪年造像,从而把大足石刻开创年代提前200多年。
21.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县编委足编[1990]第25号文件通知:经重庆市编委批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更名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提为县(团)级事业单位,隶属大足县委、县政府领导,业务方面市文化局按市属文博单位对待。
22.四川省社科院大足石刻研究所
1991年10月,四川省社科院川社科发[1991] 68号文批复,同意建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研究所,受省社科院和大足县政府双重领导。
23.北山石刻治水工程
1991年12月至1992年10月实施,采用隧洞排水、顶部排水沟、地表防渗、裂隙灌浆综合治理,有效解决了北山石刻的渗水问题。隧洞排水是当时我国石窟保护技术中的一种新尝试,成为大足石刻乃至我国石窟治水工程成功范例之一。
24.《大足石刻研究文集》
1993年9月,《大足石刻研究文集》第1辑出版,其后共出版5辑文集。
25.市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4年,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关于同意命名我市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的批复,命名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为我市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
26.《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
《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经1998年6月1日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于1998年6月8日发布施行(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1号)。27.《大足石刻铭文录》
1999年8月,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重庆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艺术研究所编纂的《大足石刻铬文录》正式发行。该书计55万字,配图片340幅,全面记载了大足石刻铭文的现状,在大足石刻研究史上是空前之作。
28.《世界遗产名录》
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决定将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申报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获重庆市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9.《大足石刻雕塑全集》
1999年12月,《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出版。该全集共四个分卷,收彩图800余张,较全面地反映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是大足石刻研究史上的又一力作。
30.宝顶山观经变造像区岩体抢险加固工程
2002年实施,采用正向和反向锚杆+垫砌+裂隙灌浆等措施实施崖壁岩体加固,尤其是反向锚杆的设计与实施,在我国石窟或石质文物保护工程中首次使用,工程实施后,加固效果十分显著,消除了龛窟险情。
31.第一套《大足石刻》特种邮票
2002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大足石刻》(2002-13)特种邮票1套4枚,小型张1枚。
32.大足石刻“四有”档案2004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记录档案工作结束。整理完成石刻记录档案共计75卷,涵盖了石窟保护、维修、研究、宣传、利用等各个方面的档案资料。在大足石刻保护史上,进行如此全面、系统、规范的记录档案整理尚属首次。
33.大足石刻首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在重庆希尔顿酒店召开,参会代表近100人。2007年,出版了《2005年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后,分别在2009年、2014年、2019年等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
34.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
该工程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实施,2008年3月,“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起枢纽、核心作用的“文物安防监控中心”建成。2009年6月完成。工程内容包括电视监控系统、防雷保护系统、数字图象记录系统等。目前,大足石刻共计60处文物点,实施完成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35.宝顶孔雀明王龛日常保养维护工程
2007年,对宝顶孔雀明王龛实施了日常保养维护工程,是大足石刻博物馆在石刻保养日常维护方面开展的第一个保护项目,是石质文物保护的一种新尝试。
36.AAAAA级景区
2007年5月,国家旅游局在(旅发〔2007〕21号)《关于批准发布北京市故宫博物院等66家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公告的决定》中,批准“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37.CCTV中的大足石刻
2008年,央视4套播出《国宝档案—大足石刻》系列节目(共七集,每集10分钟)。其后,2013年4月,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六集高清纪录片《大足石刻》在中央9套播出。2022年,央视4套《人类的记忆》系列记录篇播出《殊胜大足》上下篇。之外,央视《世界遗产在中国》《魅力中国城》《考古公开课》等栏目,多次播出大足石刻相关纪录片和专题节目。
38.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从2008年4月开始,至2010年通过检查验收,2011年3月正式完成。共计普查大足文物点1079处。
39.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
该工程2008年启动,2015年竣工,历时8年完成。开创了我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
40.无线讲解服务器
2009年6月1日,宝顶山石刻景区内部讲解员开始试用无线讲解服务器进行讲解。
41.《大足石刻保护》
2009年11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大足石刻保护》一书,是第一部全面介绍大足石刻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专著。
42.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
2010年,举办了首届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其后,举办了多届国际旅游文化节。
43.“大足学”学科建设推进领导小组
2010年,在重庆市政府的支持下正式启动创建“大足学”学科体系。大足成立了“大足学”学科建设推进领导小组,以大足石刻研究院为主要力量开展各项工作。“大足学”是以大足石刻为核心,涵盖了巴蜀地区石窟造像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为主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
44.“崖壁上的瑰宝: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展”
2011年1月25日,“崖壁上的瑰宝: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展”开幕式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展览持续到4月,参观游客量达到7万余人次,创造了该馆自有记录参观人次以来,外展中人次最高的记录。其后,大足石刻分别在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展出。
45.大足石刻研究院
2011年4月,重庆市编委同意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更名为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同意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更名的批复》(渝编办〔2011〕226号)。
46.宝顶山提档升级工程
2011年10月启动实施,2015年6月基本完成。该工程将景区面积从230亩扩大至110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改造建设大足石刻博物馆,新建孔雀园至大佛湾景观甬道、牌坊、观景塔、经幢、桥梁、停车场等。项目征用土地876亩,拆迁户数250户,新建各类设施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47.国际古迹遗址日中国区系列活动
2011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中国区系列活动成功在大足举行。分别举办了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启动仪式、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中国区活动论坛、《拯救千手观音》特别直播报道等。
48.《大足学研究文库》
2012年11月,《大足学研究文库》首部著作《大足石刻档案(资料)》(陈明光著,丙种(资料类)第一号)出版,其后,该文库出版《2009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足石刻档案(资料)》《大足道教石刻论稿》等多部著作。
49.大足学研究中心
201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分别成立大足学研究中心。2020年10月18日,四川美术学院大足学研究院成立。
50.2013大足石刻保护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9月,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大足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13大足石刻保护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足石刻研究院召开。
51.2015年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2015年6月13日,2015年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大足举行。主要活动有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竣工仪式、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大足石刻博物馆开馆仪式,中国石质文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52.大足石刻博物馆
2015年6月13日,大足石刻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该馆是展陈世界石窟艺术发展主线和大足石刻基本特质的石窟寺专业博物馆,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馆内有“艺术涅槃——大足石刻特展”常设展览,其中,展出文物614件。
53.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该工程2015年12月启动,是集科学研究与工程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保护项目。工程研发了适用于文物水害治理的新型MK复合灌浆材料,创新了精细化灌浆施工技术。其治水理念、思想、管理模式、工程实施经验在我国石窟寺及石刻的文物治水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54.《大足学刊》
2016年11月,《大足学刊(第一辑)》正式出刊。目前,已经出版五辑。
55.大足石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7年3月,经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设立大足石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2年3月,博士后工作站首位博士进站,开展“冷热交替下石窟岩体物理力学特性及稳定性研究”项目课题研究。
56.大足石刻志愿服务站
2017年成立的大足石刻志愿服务站,以弘扬大足石刻历史文化、服务社会公众为使命,为公众提供文化公益服务的志愿工作团队。现站内有384名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3.7万多小时。
57.舒成岩摩崖造像保护修复工程
2017年启动,2022年竣工。该项目是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共同开展的潮湿环境下彩绘贴金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及本体修复工作。
58.《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该《条例》经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2017年3月29日)通过,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59.重庆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
该中心于2018年5月建成,拥有文物分析检测、环境监测、保护修复等仪器设备,为提升大足石刻文物保护科研能力奠定基础。
60.四百工程
2018年5月26日,“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了开幕式,标志着大足石刻“四百工程”(百场展览、百集微视频、百场讲座、百馆赠书)正式启动。其后,展览分别在北京、苏州、天津、深圳、成都、柳州等地展出。
61.宝顶山卧佛、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工程
2019年6月29日,川渝石窟保护示范项目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并在卧佛前举行了启动仪式。
62.《大足石刻全集》
2019年9月6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大足石刻全集》出版座谈会暨赠书仪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全集》共11件19册,重点对大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5处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学研究,集科学性、史料性、文献性、记录性、艺术性于一体,全面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5处石窟的现存状况和历史遗存信息。
63.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2019年,大足石刻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完成,使大足石刻遗产监测实现了从人工监测到自动仪监测的质的飞跃,同时也开启了大足石刻的预防性保护之路。大足石刻2017、2018、2019年度监测报告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优秀监测年度报告”。64.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博物馆)挂牌2020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升格为副厅级事业单位。5月12日,举行了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博物馆)挂牌仪式。
65.大足区石窟寺专项调查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实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石窟寺基本情况、保存状况、主要风险、保护管理及安全防范情况等。本次调查共计完成141处166个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点的调查和登录。
66.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护设施建设
2020年,启动实施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护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10处试点项目,为我国南方地区石窟寺保护修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该项目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大足68处中小型石窟的整治。
67.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0年12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大足石刻博物馆等74家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的新成员。大足石刻博物馆是石窟寺遗址类博物馆,包括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为代表的野外石窟寺遗址,和建成于2015年的陈列展示区——大足石刻博物馆。
68.大足石刻进入国家统编教材
2021年,新修订的国家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中,收录大足石刻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
69.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
2022年7月20日起正式运行。占地面积约433亩,主体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包括旅游综合服务区、4K宽银幕影院、8K球幕影院、文物医院等。
70.大足石刻文物医院
2022年建成,包括检测分析室、石质文物修复室、纸质文物修复室等,该文物医院主要开展大足石刻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攻关、传承、创新,引进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提升大足石刻保护修复的科技含量。
本版图文由大足石刻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