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霖1
她像一树怒放的红梅,在皑皑白雪中绽放最为炽烈的光与热,燃烧自己,点燃另一片亟待点燃的星火,并将火焰生生不息地传递。
她是革命的先驱,是鲁迅笔下“以血荐轩辕”的有志之士,是与谭嗣同无异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人物,是存在于现实的保尔柯察金,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
她,就是江竹筠,1949年11月14日牺牲于重庆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年仅29岁,距离重庆大解放还有16天。2
1920年8月20日,江竹筠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由于家中负债累累,10岁的江竹筠只身到重庆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身形单薄的她干着成年人干的活,却领着微薄的薪水,经受老板的盘剥。
当小小的江竹筠摇晃着站在高凳上时,面对袜厂扑鼻的刺激气味与令人窒息的粉尘,还有那永不停止的活计,小江竹筠曾向母亲无助地哭诉道:“妈妈,为什么我们做这么多活却一直没有钱呢?为什么穷人的命就这么苦呢?”母亲无言,只是双目噙泪,紧紧抱住了江竹筠,她只想用自己小小的怀抱温暖女儿。
艰苦的童工生活让她早早见识了人性的黑暗与社会的腐朽,她对当时的残酷剥削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江竹筠在摸爬滚打中性格逐渐变得倔强,养成了刻苦与探索的精神,形成独立多思的习惯。江竹筠没有成为逆来顺受的人,她想砸破这陈腐的旧社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江竹筠正在上中学,伴随青春洋溢活力的是一颗火热跳动的心。由于抗日战争旷日持久,人民饱受其苦,江竹筠为激发全民抗日之信念,也在期间四处奔走呼吁人民抗日。不仅如此,江竹筠还挤出许多时间系统性学习了许多先进的革命理念,她成为了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优秀活跃分子,组织抗议活动等斗争,她带领着同学们与群众在街巷里挥舞着标语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祖国河山!反对不抵抗!”
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江竹筠清晰地认清形势——坚定抗日决心与反对国民党主和派,并且在熟读了各种革命理论书籍后,她划定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
1939年,经过长久的考察后,江竹筠经中共党员戴克宇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的江竹筠依旧在中学读书,但认识与觉悟都已达到共产党员的标准,她更加坚定了人生的理想信念:“为党、为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从此,她开启了坚定的革命之路,并且迅速投身到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中。
环境的催化与自我意识自主觉醒两重因素交织着,让她飞速成长,她知道,只有革命才能解救彼时的中国,也只有以群众为基础,一心为群众的共产党才能领导革命。
同年,第一次反共高潮拉开序幕,国民党反共行为愈发猖獗,组织开展活动受到极大阻碍,且多位党内人士遭到迫害。为保护有生力量,党组织要求江竹筠留在重庆做通讯联络工作,然而这需要一层十分低调的身份来掩护,因此党组织指示她要学习会计,学拨算盘珠子。
江竹筠尽管年轻,却深明其中大义,毫不犹豫地留在了重庆当通讯员,她知道,那时的重庆已是多事之秋,盘踞在此的国民党反动派时刻搜捕着共产党员,但她依旧义无反顾地坚守着,不仅要维持正常的上下班,还要面临头上随时可能降落炸弹的日军飞机,要警惕已然陷入疯狂的特务跟踪,在此条件下,坚决完成党组织交办的一切任务。
很快,江竹筠凭借出色的能力向组织证明了自己。大浪淘沙始见金,正是经过长期低调隐蔽生涯的熔炼和摔打,江竹筠已成为一名勇敢机智的革命战士。3
在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江竹筠遇上了自己的爱情,这是她灿烂年华中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江竹筠在组织的安排下担任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的助手,并和他假扮夫妻,掩护彭咏梧工作。长期并肩作战,他们之间产生了革命同志中最为珍贵的爱情,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这两位革命同志走到一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两颗纯粹炽热的心走在了一起,并且产生了爱情的结晶——彭云。
甜蜜的日子在混乱的战争年代更是弥足珍贵。江竹筠谨慎地面对危险,如履薄冰地完成任务。一年多后,经组织慎重考虑,江竹筠与彭咏梧分开,被安排前往四川大学学习,负责处理党内的事务与内外的联络工作,从那个时候起,同志们便都亲切地称她为“江姐”。
1947年,国民党发起了“双矛攻势”,又称“重点进攻”。这一年,中共中央未雨绸缪,率领解放军组织大反攻,号召全国人民掀起了革命新高潮,这引起了外强中干的反动派的极大恐慌,国民党节节败退,却依旧想稳固其统治与威信,这让他们更加疯狂地扫荡组织与党员的踪迹,但愈是这样,愈是凸显敌人的虚弱与式微。
斗争是惨烈的。
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斗争时因中弹不幸牺牲,令人痛心疾首、义愤填膺的是,彭咏梧的头颅竟然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姐得悉消息时几近昏厥,可她知道她不能倒,革命事业尚未完成。江竹筠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了丈夫的工作与任务。她对党组织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相濡以沫的丈夫壮烈牺牲,她却只能远远地躲在喧闹的人群中泪眼迷离地看向丈夫紧闭的双眸、发白的嘴唇。往昔并肩作战谈笑江湖的场景历历在目,转眼间却天人永隔,独留下她与嗷嗷待哺的稚婴彭云。
江竹筠在无数个日子里强颜欢笑,竭力完成任务,又在无人的深夜里哭到昏厥。江竹筠时常从梦中惊醒哭喊“老彭”,旋即又咬牙忍住。她只能小声啜泣,独自神伤,小彭云也随着母亲一起哭泣,他在想着他的爸爸!4
敌人越来越疯狂了,他们四处搜查,诱捕共产党员,强行挣扎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
入狱后,江竹筠受到了惨绝人寰的折磨,凡是能够想到的酷刑——老虎凳、辣椒水、电刑、夹手指、带刺钢鞭拷打甚至竹签钉手指,都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毫不留情地施加在她身上,这个看起来弱弱的一介女子,没有动摇过一分一毫。其身上爆发出的力量却超越了极限,令反动派都感到恐惧!她斩钉截铁地对凶残的国民党特务说:“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任凭身上枷痕新添无数,江竹筠浑然不惧。她笑对惨无人道的反动派的死亡威胁,无视收买她的高官厚禄诱惑,也不惧、不屑走狗的恐吓。在狱中,她团结同志、鼓励同志,提出了“加强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口号,带领大家积极进行狱中斗争,激励战友坚决斗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江竹筠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她明白,革命唯有以鲜血与牺牲才能前进,她横眉冷对敌人,蔑视死亡。但她热爱生命,热爱儿子,热爱活着的一切。
念及心爱的幼子彭云,江竹筠心怀歉疚,她知道她无法陪伴小彭云长大!临刑之前,她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她表弟谭竹安的,她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这封遗书,遗书字迹相当潦草,不时出现涂改墨迹,可见当时江姐心中对孩子的牵挂和对人世的眷念。在信中,江竹筠将彭云托付给谭竹安,并写道:“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这是怎样一位高尚的母亲!这,又是怎样一位伟大的革命战士!
反动派最终还是按捺不住,将屠刀挥向了江竹筠和她的难友们,他们决定秘密处决他们。
行刑那天,天气非常寒冷,这股寒气与敌人们阴冷的杀气混杂成一股迫人、窒息的铜墙铁壁,让人无法呼吸,也无处可逃。押送途中,江竹筠浑身上下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单薄的蓝色旗袍已经破烂不堪,那些淌出的鲜血将旗袍凝固成鲜艳的深红。
她穿着一身血旗袍!
她是一朵傲人的雪中红梅!
她面带微笑。
她的眼睛里闪耀着前所未有的明亮!
她气势坚决,小小的身体依旧风姿绰约,带着革命战士高尚激扬的风采。反观在她周遭负责押送的反动派刽子手们却萎靡颓然、形容枯槁,他们畏惧着即将到来的光明,也畏惧着这位革命者无可匹敌的信念力量。江竹筠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这样的胜利一定属于人民,而反动派们,一定会走向灭亡。5
江竹筠以灿烂年华谱写革命史诗,以深闳胸怀弃利取义,义无反顾地坚持着革命斗争,她是不朽的先驱者,其光辉的形象如同一座炽热明亮的灯塔,永远为我们指引着方向,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她会继续穿着她心爱的蓝色旗袍,在雪中微笑着,似一朵怒放的梅,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