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理论总第98期 >2022-11-04编印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刊发日期:2022-11-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李春艳
  基本公共服务是主要由政府负责、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石马镇党委、政府牢记初心使命,主动谋划创新,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在全区探索推行“全镇通办”公共服务新模式,大大节省了群众跑路办理业务的时间,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取得了政务服务“一站式通办”“只跑1次路”等改革经验,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重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史,就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的历史。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兜底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处理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措施,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兜底保障。除了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变乡村的外在面貌,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迫在眉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越高,城市居民反哺乡村的意愿就越强。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共同富裕的普惠性和全要素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共同富裕的构成要素,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从内容要素看,共同富裕包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从结构要素看,共同富裕要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主轴,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高品质生活的保障,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制度要素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进行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鼓励社会力量履行社会责任、投资公益慈善事业。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共建”服务方面,镇村两级联动不够。目前,大足区镇、村两级公共服务中心是分开设立,群众要办事,往往需要镇、村两级“出手续”,造成群众办事镇村来回跑,不仅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群众满意度也不高。以办理居民养老保险死亡待遇申领业务为例,以前群众办事的状态:需要到社保所咨询政策—到村(社区)办公室开证明盖章—到民政办办公室盖章—到石马镇卫生院填表盖章—到派出所销户—到石马镇社保所办理死亡待遇申领业务6个环节,分别跑5个地方才能办理完全。
  二、“共享”服务方面,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政府各部门虽然掌握了大量公民、法人的基础信息,但各不相通,数据利用效率不高。各窗口的业务流程都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内部的需要设计的,存在业务整合不足,多重处理、重复提交信息等问题,造成审批期长,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如办理养老保险退休业务时,对于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需要提供独生子女证明,如果养老保险业务系统数据和计生系统的数据实现共享互通,则可以直接识别独生子女身份,进行办理。
  三、“精准”服务方面,智能化平台运转低效。当前,各部门各领域都在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公共服务智能化平台,老百姓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办理几乎所有的业务,并将“互联网+政务”服务智能化平台的推广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然而对于基层农村来说,老人和儿童是一个较大的群体,这类群体的特点是智能化设备使用困难,要求全覆盖推广智能化平台对基层农村来说困难重重。
  四、“高效”服务方面,公共服务专业人才不足。近年来,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公共服务人员作风和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上做得还不够,一些专业化的群众需求无法满足。如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律服务、人力资源培训的计划策划、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人才紧缺。

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一、让系统“联”起来。变镇级公共服务中心为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集聚镇、村两级资源,简化镇、村两级办事流程,切实提升镇、村两级综合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大部分镇级服务事项“全镇通办”。以石马镇为例,目前公共服务中心把民政、劳保、残联等16个部门和9个村(社区)全部集中在公共服务大厅,群众只需要提供其身份证和户口本,由工作人员接件后,代为在大厅内循环受理,一次就能集中处理完毕,节省了三分之二的业务办理时间,真正解决了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开展赶场日公共服务中心集中办公活动,根据村民赶集日到场镇的习惯,每逢赶集日由各村(社区)安排专人在公共服务中心窗口集中办理群众的事项。集党员服务、信访接待、社会保障医疗、城市管理、城建、民政、劳保、残联、税政和综治于一体,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办理的管理服务。
  二、让数据“活”起来。数据是网上办理业务的基础,数据质量是信息化的灵魂。健全信息共享机制,要注重构建一体化运行机制,建设全区综合信息共享检索系统、建设全区业务协同工作平台、功能领域信息系统对接、区系统一体化集成、异地业务办理与全区通办、与横向部门共享协同等,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同时,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和IPv6部署建设,打通联系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村民少跑腿”。
  三、让群众“亲”起来。保障群众主体地位,升级服务模式,变“你找我办事”为“我为你帮办”。持续提升“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服务体验,充分考虑和尊重地方工作实际,推广“线上”办理的同时,不忽略“线下”的服务质量。石马镇公共服务中心改变传统服务窗口、柜台办理的模式,敞开办公区,变柜台式办理为开放式服务,群众与工作人员“面对面受理”、“零距离”交流,进一步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同时,组织志愿者提供帮办式服务,不仅帮助老百姓填写有关较为专业或较为复杂的申报资料,还可以引导有条件的老百姓使用“线上”服务,有序推进智能化平台的推广和使用。
  四、让干部“专”起来。创新和完善乡村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实施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人力资源服务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计划,重点培养壮大农村一线“土专家”“田秀才”队伍,精准提高公共服务型人才的专业水平。石马镇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培训180余人次,培养黑山羊、食用菌、稻虾等特色产业专家17人,引进法律专业人才4人,在腾达牧业有限公司设立区级首个动物疫病净化场并通过验收,设立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