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春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推动大足文物进一步“活”起来,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指示,也是大足区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奋力建设国际文旅名城的必然选择。
大足文物及相关资源概况
一、文保单位。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11处。按级别分,国家级8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舒成岩石刻及北山多宝塔),市级11处,区级92处。按类别分,石窟寺及石刻75处,古墓葬23处,古建筑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处,题刻1处。此外,还有可移动文物82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8件(套),三级文物70件(套)。
二、非遗项目。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项,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别有25项、74项。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分别有3个、1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14人、74人。
三、文化设施。现有国家一级博物馆1座,国家一级文化馆1座,国家一级图书馆1座,美术馆1座,建成24小时城市书房2个、乡情陈列馆15个、区级乡村特色传承基地19座,27个镇(街)309个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
四、文创产品。2020年获“重庆好礼”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文创产品)银奖1枚、铜奖1枚,3件商品入选“重庆好礼”外事礼品,大足区获优秀组织奖,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1枚。2021年获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大赛银奖1枚、铜奖2枚。
五、文化产业。现有文旅企业3026家,规上企业37家。2021年,规上文旅企业总产值约85亿元。大足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量29.78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19.23亿元。建成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大足石刻文创园),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龙水湖影视基地、大足石刻博物馆、大足鼎丰机械有限公司)。
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资源活化形态相对单一。大足文物活起来方式仍显单一,文物展示对VR、AR、全息投影、3D打印等创新技术运用还较少,展示形式吸引力还不强,仍需要不断创新观念、技术和模式,让文物全方位立体化地“活”起来。大足石刻博物馆等文博馆所还是采取传统的文物展陈方式,缺乏与大众的互动要素。另外,以文艺形式表现大足区历史文化的演艺活动还不多。
二、文物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大足文物相关产品创意设计总体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单位的文创产品仍是简单复制或仿制,依托大足文物文化元素研发的实用性产品还远远不够,缺少主题鲜明、价格适中、品质优良、携带方便的个性化文创产品。文博创意产业及配套服务产业仍比较薄弱,科技、旅游、金融、实业还未形成良好的融合发展生态圈,市场销售、产品设计和文化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较为缺乏,文创产业亟待培养发展。
三、文物教育价值开发相对缺乏。以大足石刻为例,其中蕴含的“慈、善、孝、义、廉”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对比周边地区,例如,眉山依托三苏、竹编、泡菜三大IP引爆研学旅行,仅三苏祠2020年就接待研学旅行游客超10万人次;乐山精心打造“乐游嘉学”地域品牌,实现全市研学旅游的游客占年接待游客量的20%。大足区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文物资源教育价值亟待开发。
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科技活化。一是加强数字文物保护。组织历史学、计算机信息科学、传播学等多专业多学科团队,通过高科技手段,对大足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及处理。利用图像复原、音效重组、三维模型建构等技术,对破损的文物按照原始形态进行数字化修复及再现。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已经搜集和修复好的文物资源进行归类、总结,并存储于网络数据库中,打造大足文物数字资源库。二是创新数字文物业态。利用AR、VR、XR、5G、AI等技术赋能传统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文化场馆,打造数字文物新空间。加快新技术在文物活化中的应用,在对文物资源深入挖掘与传承的基础上,建立全要素的文物治理体系,促进文物与数据资源的整合,实现文旅业态的转型和升级,加快实现文物产品创新化、形象化和可参与化。三是完善数字服务配套。加快文物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与算力基础设施等;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逐步实现设施覆盖全网络化、服务内容精准化、服务方式智能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实施数字精准营销。对网络平台、智能终端、云端等进行深度挖掘,从中获取消费者数据,从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等方面构建消费者画像,为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推荐个性化、多元化、移动化、丰富化的文创产品。
二、加强场景活化。一是打造沉浸体验场景。深入挖掘以大足石刻文化主题及IP为代表的文物资源,进行沉浸式故事构建,深化大足文物故事化演绎。通过“文物+科技”,打造全景式的视、触、听、闻交互体验,营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环境。围绕大足文物元素,结合市场新消费业态,打造主题乐园、实景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沉浸式娱乐体验项目。二是打造教育研学场景。深入挖掘大足文物内涵和研学价值,构建大足文物品牌研学体系,打造大足文物研学品牌,进一步发挥文物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充分依托大足区重汽文化、非遗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加强与知名研学机构开展合作,创新开设研学文化课程,积极打造不同主题的研学场景。三是打造创意购物场景。对大足的遗址文物、非遗文化技艺、美食特产等进行深度分析和全面梳理,加快推进旅游商品与主题文化相结合,通过创意设计、工艺制作等方式开发系列创意商品,打造文创商店、文化街区等购物消费场景。搭建远程“互联网+”消费平台,邀请本土大咖、美食达人、网络红人等以短视频、软文推广等形式呈现线上逛会、直播带货等模式,开拓大足创意商品市场。
三、加强文创活化。一是塑造文创品牌。深入挖掘大足文物内涵,整合提炼文化主题,加快推进“大足文”“大足展”“大足演”“大足购”“大足学”等知名品牌塑造,打造“大足文物”核心品牌。加强与携程、美团、途牛、去哪儿旅行等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持续与抖音、快手、Bili、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合作,敏锐把握社会热点事件与公众关注焦点,积极策划热门话题与热点事件,大力提升大足品牌知名度。二是开发文创产品。深入挖掘大足石刻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基因,以文创产品研发设计为重点,加强与时尚运动品牌、知名游戏品牌、国潮动漫品牌、潮流化妆品牌等商业品牌合作,积极开发家居服饰、彩妆饰品、生活日用品、精品礼盒等主题文创产品。三是培育文创人才。加快引进时尚设计与文化创意方面的高端人才,推进大足文物旅游商品的创新研发与迭代升级,加快实现文物文创产品时尚化、创意化和消费化。加快构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协会、企业联合培育人才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培训、院校和中介机构委托培训等多渠道、多类型的人才培训体系。
四、加强活化保障。一是建立机制保障。建立大足文物活化研究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文物活化制度建设、规划、招商、人才引培、项目建设等工作,积极推进全区文物活化的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和考核工作,及时解决文物活化过程中的问题。二是健全政策保障。加快完善政策扶持文件,研究制定大足区促进文物活化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坚持大市场、大产业、大投资、大发展方向,通过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大足文物活化发展。三是强化综合保护。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注重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加强对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的遗产保护研究和非遗保护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深入推进全区古建筑、古墓葬、石窟石刻等文物摸底工作,运用数字科技建立健全涵盖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遗址、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动态管理系统,全面推动全区文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化利用开发。